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都主动或被动地印刻上了“转型”的时代印记——出现新问题,谋求新方法,高校道德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经济发展长期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被投射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高校大学生身上,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较差的困境。而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教授以关怀伦理为依托,创造性地建立了关怀道德教育模式,则为高校道德教育突破这种困境带来了新理念。  关怀是对于精神上的煎熬与专注的描述,由此可知,关怀必然涉及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关系性是关怀伦理的本体性基础。对于关系的维系不应仅仅依据具体道德原则,对于具体情境下的道德情感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关怀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对于距离较远、关系较疏远人之间关系的维系则需要超越自然关怀之上的伦理关怀,需要关怀者持续、长久的关怀,并付出主观的、道德的努力,以及被关怀者的接受与回应。关怀伦理因其对关系、具体情境与道德自觉的强调,其方法的独特性偶合道德教育方法的内涵,对高校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方法仍存有一些问题,如过度偏重公正伦理相关方法的运用,而忽视了关怀伦理;教育手段偏离道德目的而过多关注智力培育;理论脱离实践;道德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等。关怀伦理提出时的背景与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对这些时代性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读,表现出一定前瞻性,所以,透过关怀伦理审思当前道德教育方法具有可行性。  关怀对于关系、情感与实践的强调启发当前道德教育方法从这三方面寻找出路。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不仅要关怀学生还要关怀教师,密切师生交流。情感与需要密切相关,通过平衡明示需要与推断需要,唤醒学生的道德需要,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对于关系与情感方法的构建最后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合作能力。让这三方面方法相互结合,互为促进,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
其他文献
醉酒驾车问题是出现在刑法领域的新问题,虽然醉酒驾车问题早已出现,但是近年来其发生频率之高,造成损失之大,如今已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其定罪量刑也成为了被众多学者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