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以女性阴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曾忠铭等提出的阴道菌群分类方法,调查研究女性阴道菌群,探讨其与女性生殖道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2、调查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情况以及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
3、微生态调节剂—寡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临床药物试验研究。
方法:
1、取1013例阴道分泌物标本,测定pH,并分别利用阴道清洁度判定及阴道菌群分类,检查1013例阴道分泌物正常率和异常率,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
2、调查女性阴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结合临床了解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
3、用寡糖凝胶和甲硝唑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比较寡糖凝胶与甲硝唑凝胶治疗BV的疗效。
4、经过寡糖凝胶治疗后,提取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分离、纯化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提取染色体DNA,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16SrRNA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菌种鉴定。
结果:
1、通过对临床1013例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检测,阴道清洁度判定正常者共600例,占总数的59.23%,异常者共413例,占总数的40.77%。用革兰氏染色阴道菌群分类诊断法在1013例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检出正常者有223例,占总数的22.01%,异常者共790例,占总数的77.99%,两种方法通过X2检验P小于0.05,后法的检出异常率更高。并从1013例门诊患者中检出BV菌群116例,检出率为11.45%,中间型BV菌群112例,检出率为11.07%。其它,正常菌群223例(22.01%),正常菌群合并生殖道炎症201例(19.84%),细胞溶解性阴道病菌群92例(9.08%),菌群抑制128例(12.63%),菌群抑制合并生殖道炎症33例(3.26%),中问型BV菌群49例(4.84%),中问型BV菌群核并生殖道炎症46%例(4.55%),中问型BV菌群合并真菌17例(1.68%),BV菌群54例(5.33%),BV菌群合并生殖道炎症38例(3.75%),BV菌群合并真菌18例(1.78%),BV菌群合并滴虫6例(0.59%),正常菌群合并真菌108例(10.66%)。
2、通过对临床1013例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检测,根据革兰氏染色镜下特征性表现,确诊92例CV,发病率为9.08%;通过临床资料分析75%的CV患者主要存在于20~30岁的育龄期妇女中,85.87%的CV患者处于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时期。
3、从134例保洁职工中检出37例BV、2例BV合并生殖道炎症、2例BV合并真菌性阴道炎、1例BV合并滴虫性阴道炎,占总数的31.34%;对36例BV患者用微生态调节剂—寡糖凝胶与0.75%甲硝唑凝胶临床各种疗效比较,治疗效果相似,寡糖凝胶在阴道菌群重建上明显好于甲硝唑。
4、4例BV患者经微生态调节剂—寡糖凝胶治愈后,从其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纯化菌株1,菌株2,菌株3,菌株4通过PCR扩增16SrRNA并对扩增片断进行测序,结果经过与国际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e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菌株1与唾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alivariussubsp)(位置在约24-1066片段序列(AY137589.1))的符合率达到100%,菌株2与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gasseristrain)(位置在约20-1070片段序列(AF243151.1))的符合率达到99%,菌株3与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crispatusstrain)(位置在约24-1072片段序列(AF257097.1))的符合率达到100%,菌株4与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crispatusstrain)(位置在约29-1472片段序列(AF257097.1))的符合率达到100%。
结论:
1、曾忠铭等提出的阴道菌群分类法比阴道清洁度诊断法能更全面了解女性生殖道菌群变化情况,可以作为一个临床有效地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的方法进行推广。BV的发病率很高,应引起临床的注意,其次是正常菌群合并生殖道炎症、菌群抑制、正常菌群合并真菌、CV。
2、CV临床发病率很高,症状与真菌性阴道炎类似,不容忽视,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影响CV发生的一个因素。
3、寡糖凝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BV的新型微生态调节剂,可以作为一种新型临床治疗BV药物推广。
4、利用PCR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乳酸杆菌,进一步印证了寡糖凝胶可以恢复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的正常阴道菌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