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地下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草原生态系统地下生产力与根系功能性状变化是草原退化演替的重要指标,深入分析这些地下指标对放牧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划分草原退化演替阶段,为合理保护与利用草原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钻土芯法和根系扫描分析法对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不同退化演替与恢复演替阶段群落地下生物量时空格局、植物繁殖与营养功能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与不放牧群落相比,适度放牧可以显著增加群落地下总生物量;重度放牧导致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形成根系浅层化现象;不同放牧方式对群落地下生物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牧压下牛羊混牧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要大于单独牧牛和单独牧羊的影响。2.与不放牧群落相比,适度放牧显著增加了大针茅和知母的根系数量,羊草和糙隐子草也有增加的趋势;重度放牧均显著减短了根茎型植物的节间距;在相同牧压条件下,各种放牧方式对植物根系数量均有影响,但不同的物种响应不一致。3.过度放牧显著减少植物根系直径,适度放牧略增加所有物种根系直径;过度放牧显著增加大针茅比根长,羊草、糙隐子草无明显变化;相同牧压条件下,各种放牧方式之间对植物比根长的影响无差异;过度放牧显著增加大针茅、知母和糙隐子草的比表面;相同牧压条件下,各种放牧方式之间对植物比根长和比表面无显著差异。在地下生物量和植物根系功能性状方面为典型草原放牧管理措施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