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与动员:建国后《人民日报》劳动节报道研究(1949-2018)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伟大节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70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对劳动节的宣传,在媒体对其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劳动节的记忆。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的《人民日报》劳动节报道进行研究,梳理剖析《人民日报》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讲述“劳动”这一核心话题的方式。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看待《人民日报》的劳动节报道,弥补了新闻学对劳动节研究的空白。本文首先从报道时期、报道版位、消息来源、报道体裁、报道主体、报道主题6个维度对劳动节报道进行类目建构,对全部报道样本进行编码处理,根据编码结果进一步开展描述性内容分析。然后,将建国以来的劳动节报道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时期,再对四个不同时期的劳动节报道进行历时性的深度的文本解读,探究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讲述劳动节的方式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研究发现,70年来《人民日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社会国家形势的影响,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讲述了各种不同的“劳动”,“增产节约”、“维护世界和平”、“斗、批、改”、“抓革命、促生产”等。但是隐藏在这些“劳动”媒介印象背后的东西,才是国家真正想传达的东西,即对劳动的礼赞和动员,这也是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劳动节报道一直所坚持的。
其他文献
台湾的客家文化与大陆原乡客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加上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内容和形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此之谓客家文化在台湾的变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古典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可
我国老年人绝大部分是居家养老。由于居住地理位置分散,民政部门始终无法高效率地集中管理和提供服务,致使养老服务问题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问题最多、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
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选择是两系杂交稻制种成败的关键,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制种不同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适宜气候区域与时段能够为两系杂交稻制种提供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