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开展了六市联合,2005年4月7日营口市加入,七市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2008年将阜新市吸收进来,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将其设立为第八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构建后主要是以工业产业为主导进行的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转换。然而,众所周知,沈阳经济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区,而且这一区域位于东北大平原南部,这里的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辽宁省内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内。在2010年国家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这一区域的农业如何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如何有效调整,这也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极为重视的发展战略问题。在这一区域内做好农业工作,就有必要揭示这一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经济规律。但在现有文献中,尚未找到针对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效益的研究。本论文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研究了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对区域合作效益的影响,并在对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效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沈阳经济区构建5个农业产业带的相关建议,对优化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在对已有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本文所研究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构建了论文分析的理论框架,为论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即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农业产业结构在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即论文第三章的内容,首先定性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然资源、文化、交通网络、农产品市场体系等农业产业结构区域性合作的基础条件;进一步通过结构效益的定量测算发现沈阳经济区各市之间合作的结构效益趋于下降,农业产业对该指标下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贡献体现出来,从而确立进一步的研究视角,即主要研究沈阳经济区整体及其内部各单元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中的效益变动。第二部分,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分析。主要对应论文的第四章,这一章与第五、六、七章一起,共同构成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效益分析的核心内容。这一章主要分为描述性分析、指标评价两个方面。第一,在对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描述性分析中发现,①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基本符合演进规律,即种植业比重趋于减少,而牧业比重逐渐上升;②以2006年为拐点,沈阳经济区的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的变动分别呈“倒U型”和“U型”曲线;③2007年以后,沈阳经济区经济作物与畜产品比重日益增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二,指标评价部分,分别利用农业产业波动系数、结构转换速度与方向系数、结构多样化系数与结构相似度系数指标对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评价,发现:①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的稳定程度低,各市各农业产业波动差异较大;②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较低,且2003-2008年间逐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③农业产业的结构转换速度低于全国水平;④沈阳经济区各市之间仍存在着农业产业趋同,没有实现综合的配置与功能分区。第三部分,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效益评价。主要对应论文的第五、第六和第七章,是论文最核心所在。其中第五章主要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提出“沈阳经济区”概念的2003年为界,对沈阳经济区构建前五年和后五年两个阶段的农业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对比。首先基于沈阳经济区的视角研究表明,沈阳经济区构建以后,各农业部门竞争力均相对构建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次,基于各市的两个阶段比较揭示,各市在各农业部门发展中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动趋势,从而在各农业部门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从市域的层面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演进效益。第六章是上一章基于区域、市域层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仍然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主要对沈阳经济区44个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及种植业结构演进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每一种农业部门演进过程中各区域的发展地位及优势进行了分类、排序。第七章则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综合上述对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效益及地域条件的分析,打破各市行政界限,以沈阳经济区内的44个县域为单元,构建了5个典型农业带,即核心区都市型农业带、东部山区涵养型林业带、南部和东部富水型渔业带、北部平原集约型农牧业带和农林牧渔服务型产业带,并对各产业带的发展重点及方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对应论文中的最后一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