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桩冠技术问世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桩冠以其舒适、耐用、外形逼真而倍受广大修复工作者的青睐,特别是牙体重度缺损无足够牙体组织支持冠部修复体时,它是首选的修复方法。但是,桩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桩的脱落和根折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本实验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制备根管桩并以不同粘接材料将其粘接于根管内,测量并比较桩固位力的差别,为临床上选择获得桩最大固位力的制作方法和粘接剂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1.将收集到的,完整的单根管上切牙或尖牙,于釉牙骨质界处水平截断,选择90颗根管狭窄者,使用与预成桩相匹配的平行柱状根管钻机械预备根管,使所有实验标本的根管预备长度为9mm,直径为1.2mm。 2.将预备好的离体牙根用甲基丙基酸甲酯包埋在外径为15mm,厚度为1.5mm,高为20mm的塑料圈内,包埋时保证预备的根管位于圈的中央,根管长轴与圈平行。包埋后将实验标本随机分成九组,每组10颗,将直接桩、间接桩及预成桩分别用磷酸锌水门汀(2PC)、玻璃离子水门汀(GIC)、树脂类粘接剂粘接于相应根管内。 3.用万能实验机以5mm/min的速度施加拉力,测量并记录每个桩脱位时所受的牵张力--即桩的固位力。 4.以SPSS 11.0软件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实验结果 不同制作方法对桩固位力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预成桩的固位力和直接桩的固位力明显高于间接桩的固位力(P<O.05人但预成桩与直接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O>o.%人 不同粘接剂对桩固位力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aost cement的固位力值明显高于HY-Bond和磷酸锌的固位力值(P<o.05X但磷酸锌与*Y-B。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什>O.05人 讨 论 桩的固位力主要来自于桩与根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和粘接材料的粘接力,而摩擦力的大小与修复体的密合度及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密合度越高,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因此,在相同的根管直径和根管长度条件下,桩与根管的密合度是影响桩固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预成桩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桩核系统,各个品牌的预成桩有不同的表面形态和特征,这种方法制作的桩与根管密合度好,加上其表面不同的固位形态,通常可获得较好的固位效果。直接法制作的桩不易变形,经适当的预备可与各种形态的根管相密合并提供最大的固位力和均匀的应力分布。与预成桩相比直接桩有更广泛的临床使用范围,但制作工艺较复杂。间接法制作桩核时,根管印模对印模材料和印模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印模和模型过程中发生的尺寸改变是比较明显的。用此法制作的桩,密合度较直接法差,桩的形态大多数为末端为锥形的柱状结构,而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平行桩的固位力比锥形桩大50%。本实验的结果说明,间接桩的固位力明显小于直接桩和预成桩。 ·2· 表2,4显示不同粘接剂对桩固位力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各粘接剂的粘接机制及机械性能有关。磷酸锌水门汀与牙体及修复体之间无化学结合力,它的粘接力是一种机械嵌合力。这种粘接力通常较低,因此作为粘接剂,磷酸锌提供的粘接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牙体预备的长度和锥度以及修复体与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玻璃离子水门汀除了能提供机械嵌合力以外,其组分中的一COOH可与牙体组织的Ca卜结合而形成粘接剂与牙体表面的粘接力。 树脂类粘接剂与牙本质间的粘接是复杂而多步骤的,其主要机制是杂交牙本质的形成。此外,它还能够较好地承受塑性形变。因此最终产生了 PraPost cement的粘接力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粘接剂的实验结果。 结 论 1.不同制作方法对桩的固位力有显著性影响。 2.不同粘接剂对桩的固位力有显著性影响。 3.不同制作方法与不同粘接剂之间有相互作用,以.ParaPostcement粘接的预成桩的固位力最大,以磷酸锌粘接的间接桩的固位力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