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岩类孔隙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动力弥散系数为表征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的重要参数。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该参数随研究时间、空间范围变化而具有尺度效应。如果能够准确把握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变化规律,无疑将有助于为该类含水介质地下水的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和污染防治提供基本参数和理论依据。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现场弥散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松散岩类孔隙含水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1)室内弥散试验结果表明:①渗透性较好的松散沉积物中,溶质浓度不是弥散系数确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当溶质由510mg/L增至2040mg/L时,弥散系数仅增加1.1-15.7%。②调整孔隙介质骨架构成,试验柱体弥散度随砂柱中粘土混合比例增加而降低,粒径为0.25~0.5mm砂弥散度为4.48cm,随混入粒径5~50μm粘土体积比由1/9增至1/5,介质平均弥散度降至2.97~1.845cm。③确定的孔隙含水介质中,渗流速度为水动力弥散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整弥散柱体渗流速度由0.026cm/min增至0.051cm/min,弥散系数增大了2.29~2.32倍。④弥散空间尺度效应仅存在于非均质孔隙介质较远距离运移过程中,实验室采用粒度分布较均匀孔隙介质进行的短距离弥散试验,实质为模拟均匀介质的水动力弥散过程,不会出现弥散空间尺度效应。平均粒径0.25~0.5mm砂及砂混粘土(平均粒径5-50pmm)在运移距离为0.8~1.2m时进行水动力弥散试验,弥散度随示踪剂迁移距离增加基本保持稳定。(2)现场弥散试验结果显示,示踪剂投加孔下游1m、10m和40m运移范围确定的纵向水动力弥散度分别为0.069m、0.519m和0.969m。随溶质运移距离增加10~40倍,弥散度增大7.5~14倍,研究区水动力弥散空间尺度效应明显。(3)结合现场弥散系数随运移距离变化特点,根据分维度公式确定研究区弥散度αL与运移距离L满足函数关系αL=10-1.122·L0.733。根据该函数关系,可估算研究区不同运移距离弥散度,为同类型含水介质溶质运移模拟参数选取提供依据。(4)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Modflow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现场弥散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弥散空间尺度效应影响,以现场lm及40m溶质运移距离确定的弥散度作为模型参数均无法较好的模拟示踪剂投放孔下游40m位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情况。采用研究区弥散度分维度公式求取40m运移距离算术平均弥散度α,以α作为模型弥散度进行溶质运移模拟,模拟结果可较客观地反映溶质运移起始点下游40m位置浓度随时间变化。由此可见,在该类含水介质中进行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时,以前述函数关系先估研究范围内算术平均弥散度α,进而以α作为模型参数,可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在素称“西部第一码头”的重庆朝天门,两江汇合,波浪拍打着夫归石(俗称“乌龟石”),湍流回旋,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边于是形成一处水隈,这里是一个停泊船只的天然港湾。中日甲午
目的:分析和研究门急诊患者应用优化输液流程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门急诊输液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输液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患者
一时的挫折并不能阻止我们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目标近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机械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利润总额6195.3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供气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计民生,建立供气保障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认识供气影响因素,提升保障措施具有重要意
以产弹性蛋白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约1.5kh的弹性蛋白酶基因,克隆到质粒pET28a,连同其上游的6×His序列转移到pBacPAK8构建成pBacPAK8-His-Ela转移
散热和防尘是近几年来教育行业投影机的技术难点,提高防尘性能就有可能造成散热困难,在散热和防尘都要兼顾的两难选择中,散热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因为散热好才能保证投影机的正常
芒属植物不仅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能源植物,而且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修复功能。为同时提高能源草芒草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芒草的生物学优点和能源草特性,
会议
基于NCTUns对IEEE 802.11p在车路协同系统中车路通信的适应性进行了仿真,分别构建了一个通用城市平面交叉口和一段快速路仿真环境,研究了车辆数与时延、车辆数与吞吐量、车速
调研发现,南京干部认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推进路径上存在疑虑;认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作用,但对市场化方式存在分歧;认同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但对如何整合资源信心不足
本文在对珠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四个原则,并且探索了珠海市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珠海市乡村旅游外部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内部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