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03~2004 年在山东省龙口市前诸留村试验点进行。在多年秸秆还田的高肥力地块上,以强筋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0 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15N 微区示踪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240 kgN/hm~2范围内不同施氮量、施肥方式、灌水次数、及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探讨了氮素在土壤与小麦之间的分配,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利用,地下水重要污染源土壤硝态氮含量等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水氮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参数ФPSⅡ、Fv/Fm 均随灌水次数增加而增加,从而为积累较多的干物质提供充足的“源”;单茎干重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略有升高,但是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全量追施可明显提高小麦花后旗叶荧光参数ФPSⅡ和延长Fv/Fm 高值持续时间。灌水对小麦灌浆速率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灌浆速率随灌水次数增多而降低。灌水和施氮量在适宜的范围内增加会增加穗粒数和亩穗数,过多会降低穗粒数和亩穗数,千粒重随灌水次数增加而减少。籽粒产量对灌水和氮肥的响应均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型变化趋势,灌水的效应远大于施肥的效应,灌水的边际效应在施氮水平低时为最高,如不施氮时可达1777.34kg/hm~2/each~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灌水边际效应有所下降;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灌水的边际效应在各施氮水平上均大幅下降,在灌水3 次时均为负值。氮肥的边际效应随灌水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施氮量为240 kgN/hm~2时,均为负值。各灌水处理的生物产量均高于不灌水处理,但各灌水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水氮处理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水氮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调节作用明显。各灌水处理籽粒蛋白质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