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世界正处于全球化变革的历史转型期,作为世界全球化的基本条件和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当代传媒业正经历并且还将继续诸多重大变迁。  2009年出台的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显示出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而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这无疑将使作为文化产业之核心领域的传媒产业,站在一个新的时代起点上。  年复一年的统计数据,实证了传媒产业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的角色定位。美国版权业增长率已连续多年大大高于其同期GDP增长率。在中国,2008年传媒业的产值也达到了4000多亿元,占全部GDP的2.1%。  但长期以来,传媒业的多重功效使得政府、民众、乃至传媒业界本身均对其商业属性认识模糊。赛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四理论”为探讨传媒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常规性基础,这一基础的最重要假定是,国家政治塑造了各自的传媒体系。此后一段时期大量学者由此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共同点是,都试图将传媒与政治结合起来,倾向于将大众传媒首先看作是信息交换和政治话语的工具。  基于媒体几乎已经全部整合到全球资本经济中,无论政府形式如何,全球传媒集团几乎能在世界任何一地运作,无论合法与否,信息能够遍及全球任何角落的现实前提,弗琳茨、罗珊莎米尔的研究开创性地全盘抛开“新闻四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当下情势的变化,呼唤一种更能精确识别当代政治经济状况的传媒模式,即传媒的商品化模式。  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进步有目共睹。大量学者立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础,重新审视、解释和规划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框架和模式,但是,这些研究基本局限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内,往往先验地将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作为不证自明的趋势一笔带过,这种前提性的缺失使得后续的、关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策略选择的研究缺乏必要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即便有些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但是其基于全球视野及趋势,特别是基于建立在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的西方传媒业产业化实践的具象考察的前提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也正是本文追求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认为,推动传媒业发展乃至突变的最重要的变量是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当下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历史性变化,显示出基于自上而下的总体改革思路的趋势,研究者有必要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通过揭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相应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中国传媒产业应如何主动迎合甚至引导潮流趋势,从而推动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媒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许多方面进步明显,特别是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形式及新的资本运作方式来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客观地看,与国外传媒业相比,中国传媒业还有很大差距。从整体观念及认识上来看,对传媒业定位仍旧有些模糊,造成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体制不尽适应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要求,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从微观传媒企业层面来看,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造成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化发展不够规范等等问题。这表明,认真梳理和分析传媒产业问题何以发生并存在,找出其中的内在逻辑,不仅是推进下一步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传媒业界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构想,履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责任,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  考察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产业改革有重要意义,西方传媒产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其发展经验和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对于中国传媒产业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产业经济学的各个角度对西方传媒产业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资本多元化是传媒企业改制的方向,技术推动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管制放松是传媒产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当然,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则是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目前国家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尚在建立之中,借鉴西方经验无疑应注意这样的现实基础,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传媒产业发展的某些规律,而应当根据对西方传媒产业规律的认识,在中国既有的传媒产业生态环境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传媒产业的发展。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决定,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包括:政治推动力(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改革方向逐步明确)、受众需求力(消费市场规模迅速增大,消费者不再满足单向灌输)、资本积累力(经济发展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储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在于:国际方面,我国加入WTO之后传媒市场开放成为必然,国际传媒企业与国际资本的进入,对中国传媒业形成巨大压力;国内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受众需求与科技进步的互动为传媒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经济学规律推动国内传媒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正因此,对中国传媒产业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进行学理上的研究,以探寻中国传媒产业应有的发展方向,对当下中国传媒产业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透视,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要求,探寻现阶段传媒产业应有的可为之处,对于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中国传媒业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寻求突破,决定传媒产业发展走势的三类主体——政府、社会资本、传媒组织,都需要做出目标明确指向将传媒产业迅速做大做强,以应对国际传媒产业发展趋势的挑战,特别是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策略选择。对此的分析论述,也是本文力求达成的实际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农民工问题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农民工与媒体的互动关系日益加强,与农民工有关的报道常见于各类媒体。本文以重庆、广州、成都为例,选取2004年至2010年(共计7年)的《重
本研究选取“黄海波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及阐释性文本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主流媒体报道框架与受众框架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主流媒体
期刊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纷纷浮出水面,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也不断的发生,突发事件日趋增多。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是政府的责任;信息公开、保
在中国,没有一个地域品牌或地域板块,能像温州这样:既被极度神圣化,又被极度妖魔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众获得资讯的工具已不仅是刻写的文字和口头言语,而是更加快捷的大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