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接受原位新膀胱这一尿流改道术式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使用FACT-BL(Function Assesment of cancer Therapy-Bladder cancer form)量表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析随访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原位新膀胱这一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术73例(采取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28例,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45例)。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通过信件、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使用FACT-BL量表对术后的HRQOL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全部73例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67例。其中,失访4例,2例死于其他疾病,2例由于其他原因未完成远期随访。完成随访者59人,患者年龄48~73岁,平均61岁。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在完成随访的59例患者中,出现早期并发症13例(22.03%),出现晚期并发症16例(27.12%);术前术后血清Cr对比(t=1.305,P=0.196),BUN对比(t=0.358,P=0.764),二者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K+对比(t=1.347,P=0.169),Na+对比(t=-1.748,P=0.144),Ca+对比(t=1.097,P=0.319),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Cl-对比(t=-4.701,P=0.0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6周拔除尿管,白天可自控排尿者54例(91.53%),夜间尿失禁为59例(100%)。通过加强排尿功能训练,随访两年白天控尿良好者55例(93.22%),夜间控尿良好者49例(69.49%)。术后两年,新膀胱平均最大容量286.48±78.16(266~417)ml,平均最大尿流率11.27±3.51(5.32~22.07)ml/s,新膀胱平均空虚静止压9.62±2.78(6.09~14.15)cm H2O(1cm H2O=0.098Kpa),平均残余尿量15.62±6.13(0~42)ml。随访两年后,经FACT-BL量表评估,乙状结肠新膀胱组FACT-BL得分125.0±13.4,回肠新膀胱组得分124.5±13.4。结论:1、经过我们超过两年的随访,原位新膀胱患者术后白天与夜间的控尿率均可达到日常生活的要求,其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随访原位新膀胱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本组新膀胱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储尿、排尿功能。随访期间,患者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情况较少,上尿路功能恢复良好。2、原位新膀胱术既保存了身体外观上的完整性,又接近于正常膀胱生理特性。此尿流改道术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很少,有助于患者建立更强的自信心,逐渐成为膀胱癌患者尿流改道术式的主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