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跋涉——冯至《十四行集》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3867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的诗人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新诗创作,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十四行集》创作完成于1941年,是冯至经过了近十年的诗歌创作沉寂期后的复出之作,也因此达到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巅峰。作为中国第一部十四行诗集,冯至的《十四行集》一直是冯至研究中的焦点,但是对《十四行集》文本的逐首阐释却出现了巨大的空白。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十四行集》全集二十七首诗歌文本的深入阐释,剖析并把握贯穿全集的精神脉络,展现出《十四行集》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意蕴。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生命消亡后的宁静。本章主要对第一首诗进行阐释,确立全文的基调,明确诗人对生命的基本态度。第二章:生命尾声的回眸。本章主要对第二至四首诗进行阐释,围绕“无言”、“无声”、“无名”展开探讨。第三章:生命处于中年的忧患。本章主要对第五至八首诗进行阐释,揭示“隔绝”与“沟通”的生命状态第四章:生命在青年时代的榜样。本章主要对第九至十四首诗进行阐释,勾画出“孤独的理想者”的精神群像。第五章:生命在少年时的际遇。本章主要对第十五至十九首诗进行阐释,表现出生命中每一个“此刻”的重要意义和化身万物的生命理想。第六章:生命之初的未知与迷茫。本章主要对第二十至二十三首诗进行阐释,展示出向生命本真回归的意义。第七章:生命回到源头的坦然。本章主要度对第二十四至二十七首诗进行阐释,完整地展现出诗人对生命循环往复,人与万物共存于天地之间,万物源于道,道存于无的把握和洞见。整部《十四行集》从生命消亡后的宁静开始,通过倒叙的手法沿着生命的河流逆流而上,直至生命的源头,从人生的点滴经历中汇聚出对世间万物的全新认识和对人与世界的深刻感悟。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涉及中国与西方电影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理论模式,电影理论现状的一些主要特征,以及未来
随着全国公安自动化信息网络的建成,各级公安机关也相继建成了各自的局域网,传统的纸页式、抄送式、传阅式的办公模式正在逐渐被取代,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机关办公效率大大增强
造波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的试验技术。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流体力学的不断发展,以数值造波技术为核心构建的数值波浪水池,为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在波浪中的运动响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及简化调强放疗(simplified
自理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小学生是否具备初步的自理能力,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
<正> 城市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且也标志着第一个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为特征的社会—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点也由原先简单的、静态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向了更有实际意义的动态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语言认知、隐喻、
<正>临榆、抚宁、昌黎三县位于冀东的最东部,与日寇、伪满统治的东北相接,是敌通向关内的主要交通要道。长城内外敌军经常对该地区进行联合扫荡,在长城沿线进行"集家并村",实
汉语把字句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它或者是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使把的宾语、全句主语或整个事件获得某种结果,或使动作达至煤种状态。在所接触的文献中,目
超声波和声发射这两种基于声学的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开始用于研究沥青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和损伤破坏过程。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研读,从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动态模量、疲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