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董事制度是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项公司治理制度,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在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目前许多国家都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并将其作为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治理结构问题,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虚假出资转移公司资产,制造虚假年报欺骗中小股东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实施。虽然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聘请了独立董事,但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和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国内一些人断言独立董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反对在我国建立和发展该项制度。在国际上,由于“安然事件”的发生,独立董事制度在其发源地美国亦遭到众多学者的口诛笔伐。那么独立董事制度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呢?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者认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作者从制度层面出发,联系我国实际,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来阐述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第一部分是独立董事制度概述,主要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独立董事的概念及其产生、发展的历程,在界定独立董事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独立董事的特征及其作用,指出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独立性。第二部分对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对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原因及推行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为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指明方向。第四部分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具体对建立科学的独立董事选任制度,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责任保险制度,合理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关系,赋予独立董事相应的职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独立董事制度良好运行的其他配套措施。望对独立董事的探讨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