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之似:从文人画看中国古典艺术思维方式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古典艺术思维的角度,以传统哲学中的“象”思维为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术语——不似之似。本文认为“不似之似”是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不似之似”观念之形成和成熟,标志着艺术家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标志着艺术的自觉。“不似之似”的本质即传统文化之精髓——诗性精神。   本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绪论、正文、结论。   绪论:考证“不似之似”的源流、学术研究状况、本选题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探易——“易象”与“不似之似”。《周易》观物取象、尚象制器的思维模式是“不似之似”观念的哲学基础。哲学上对心与物关系之讨论,揭示出先民观看世界的独特眼光,古典艺术抒情之特质即孕于其中。“不似之似”的核心问题还在于艺术造型时如何把握对象之“真”。这就关系到形和神的问题。艺术的最高追求在于表现“物”之神的同时更表现“我”之神。这种审美趣味直接促进了“不似之似”观念的成熟。   第二章:会意——“意象”与“不似之似”。“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范畴。意象沟通艺术家内心世界与天地万物之联系。其所重者在“意”,即强调艺术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反映。艺术家在创作中扮演着造物主的身份。而其内在之动力,则在于艺术家胸中一股难以磨灭的卓茕之气。   第三章:游艺——“艺象”与“不似之似”。中国艺术体虽百变,但道本同源。其源即思维方式之共通。“不似之似”所包涵的重寄托、重性灵的特质,在书画、雕塑、音乐等领域都有突出的体现,或者说是这些艺术共同之追求。而佛禅思想独特的世界观,对“不似之似”观念之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四章:文心——“心象”与“不似之似”。艺象者,心象也。而此心即士人之心,亦天地之心。“不似之似”观念之形成,是传统文人的生命状态在艺术领域之隐喻。其途径为“物化”,并由此促成了中华民族最具特色之智慧——诗性智慧。“不似之似”的实质即是这种诗性智慧,它所显示的中国人的生命状态是一种诗性的生命美学。   结论:总结全文,揭示“不似之似”观念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Web网页设计的发展直接反映出互联网格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把视觉文化领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
中国绘画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有不少伟大的巨匠名留青史,之所以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非是有超乎常人的表现或让人望尘莫及的本领,而这些表现和本领也让后世的人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学习钢琴已成为大多数孩子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首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3000万
期刊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现代景观专业的发展才经历了百年多的历史,其发展已经越来越凸显出积极向上的势头,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空间自然也体现了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城市中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