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中的重要植被类型,研究放牧干扰下克氏针茅草原和谐发展的科学原理对草地恢复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空间演替系列代替时间演替系列的方法,以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的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放牧强度的样地为研究区域,通过研究植物性状、植物功能群特征、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等,以期深入揭示植物-环境关系、物种(功能群)-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物种(功能群)在资源贫瘠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为保护草原的科学原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的主要叶片性状在不同生活型植物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强。重牧样地上的LPC和N/P值与中牧和轻牧有显著差异;尤其在生活型功能群分类中,放牧对多年生杂草的LPC和N/P值显著影响。植物生活型功能群中,多年生杂类草在轻牧、中牧梯度上都占有明显优势,而一、二年生植物在重牧区占有优势;多年生禾草的生物量在轻牧上占有绝对优势。旱生植物在轻牧、中牧和重牧状态下均占有明显优势;旱生植物在轻牧阶段生物量最大。从物种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来看,多年生杂类草和多年生草本功能群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减小,一、二年生草本与灌木、半灌木以及中生植物功能群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加大而呈现递增规律。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别,过度放牧显著地降低了群落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同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中牧下最大,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大,呈单峰式曲线变化特征,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因此,适度放牧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草地物种多样性及发展群落生产力的有效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