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吸虫病至今仍是世界上一种严重的危害公众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2003年全国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共有现症患者80余万,受威胁人口达1亿。 发展血吸虫病疫苗,实现化疗“短效”作用及疫苗接种后的“长效”免疫预防作用相结合来控制血吸虫病,是一个值得追寻的目标。 长期以来,在血吸虫病疫苗发展研究中,主导的策略思想是试图模拟宿主自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机理设计疫苗。但这一由感染诱导的免疫应答特征对再感染即或有一定的抗力,也只是非消除性和低水平的,再感染不可避免。相比之下,辐照致弱尾蚴免疫动物模型的确始终能够产生高水平的保护力,这一模型的存在对我们研究其产生高水平保护力的机理,进而脱离原有循血吸虫自然感染免疫应答机理的视角,开拓新的疫苗发展策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对终宿主而言,皮肤是血吸虫入侵的最早位点,也是具有独特免疫功能且与整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组织器官。在辐照致弱尾蚴经腹部皮肤免疫小鼠模型中,局部皮肤及引流淋巴结是最早接触童虫抗原的免疫组织器官。对曼氏血吸虫辐照致弱尾蚴皮肤期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皮肤及其引流淋巴结对产生高保护性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观察辐照致弱尾蚴免疫早期皮肤及引流淋巴结的免疫应答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其产生保护性免疫力的机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