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食管-胃交界腺癌是潮汕地区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食管-胃交界腺癌病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淋巴管生成是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是重要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也可促血管生成,在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D2-40标记淋巴管,探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VEGF-C的表达对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响,为筛选预后不良高危病人群及进一步以VEGF-C为靶点的抗转移生物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实验标本来自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8例食管-胃交界腺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石蜡标本切片中VEGF-C和D2-40的表达。Leica DMRXA2全能显微镜与Leica IM50图象采集系统采集图像,Image-Pro (?) Plus 6.0图象分析系统检测VEGF-C的平均光密度(MOD);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所有病人均行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是27个月(1-77个月),平均35.57±24.28个月。统计分析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个独立样本均数差别检验使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差别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比较采用时序检验(Log-rank test),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EGF-C、L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VEGF-C表达于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胞浆。VEGF-C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表达与N分期、临床分期相关(p<0.05),分期越高,VEGF-C表达越强;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及T分期无关(p>0.05)。D2-40标记的淋巴管主要表达于食管-胃交界腺癌瘤周区,肿瘤中心区表达少。LVD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表达与N分期、临床分期相关(p<0.05),分期越高,LVD表达越强;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及T分期无关(p>0.05)2.VEGF-C、LVD与术后送检阳性淋巴结数的关系:以MOD中位值(0.18)为界,将病人分为VEGF-C高、低表达组(MOD>0.18,≤0.18)。VEGF-C高表达组术后送检阳性淋巴结数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分别为2.9±2.44枚和2.0±2.36枚,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25;以LVD中位值(13条)为界,将病人分为LVD高、低水平组(LVD>13条,≤13条),LVD高水平组术后送检阳性淋巴结数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分别为3.0±2.34枚和1.9±2.43枚,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0。3.VEGF-C表达与LVD的关系:VEGF-C高表达组手术标本的LVD水平明显高于低表达组,两组LVD平均为16.9±5.96条和13.6±5.58条,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2.4.单因素生存分析:VEGF-C低表达组患者无瘤生存情况明显优于高表达组患者,log-rank检验,p=0.000,两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0%和17.0%。LVD低水平组患者无瘤生存情况明显优于高表水平组患者,log-rank检验,p=0.000,两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6.3%和18.7%。5.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术后辅助化疗、肿瘤浸润深度、N分期、VEGF-C和肿瘤远端扩大切除范围为食管-胃交界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VEGF-C、LVD表达均与N分期呈正相关,提示VEGF-C、LVD可能与食管-胃交界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2.VEGF-C高表达伴随有高LVD水平,提示VEGF-C可诱导食管-胃交界腺癌淋巴管生成。3.食管-胃交界腺癌中VEGF-C高表达和高LVD水平提示预后不良,其中VEGF-C的高表达为独立于其它临床因素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食管-胃交界腺癌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