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预警震级估算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级估算是地震预警中的重要工作,地震影响范围判断、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等都依赖于震级快速估算的结果,震级也是地震预警系统对外发布预警信息的重要参数之一。地震预警由于时效性的要求,确定地震震级不能等待整个地震结束之后才开始,需利用P波初期信息立即开始震级预测,并随着数据的增加实时更新震级预测值,以获得更加准确合理的结果,传统方法由于只采用单一地震波初期特征参数建立线性统计关系预测最终震级,离散性大,特别是小震高估大震低估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上述地震预警震级预测存在的问题,以更准确估算地震预警震级为目标,利用日本K-net强震动台网未做信噪比与震中距筛选的数据,在P波到达后1~10s时间窗,以1s为时间间隔。基于多个特征参数作为人工智能方法的输入建立了两种人工智能震级估算模型,并提出了震级估算准确性评价方法。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震级估算进行研究。利用P波触发后1~10s时间窗内的日本K-net强震动数据,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经典的支持向量机方法,选取幅值参数、周期参数、能量参数、衍生参数这四大类共12个特征参数作为支持向量机的特征输入,构建具备可解释性的支持向量机震级估算SVM-M模型。结果表明:在P波到达后3s时间窗时,和传统的震级估算τc方法与Pd方法相比,SVM-M模型对测试数据集的震级估算结果的误差和离散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SVM-M模型震级估算结果不受信噪比和震中距的影响,小震高估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基于SVM-M模型与多台震级估算处理,对另外49次地震事件进行实时的震级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JMA3~MJMA6.4地震事件,在首台P波触发初期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震级估算;对于MJMA6.5~MJMA8地震事件,在首台P波触发后1s时震级估算结果误差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窗的增加,误差逐渐减小,在首台P波触发后4s时间窗时,也可以给出较为可靠的震级估算结果。(2)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震级估算进行研究。采用同样的P波触发后时间窗内的日本K-net强震动数据,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方法,使用同样的12个特征参数作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构建可解释性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震级预测DCNN-M模型。结果表明:在P波到达后3s时间窗时,DCNN-M模型的震级估算结果的标准差要小于τc方法与Pd方法,同时,DCNN-M模型的震级估算结果不受信噪比和震中距的影响,小震高估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样的49次地震事件,对于MJMA3~MJMA6.4的地震事件,DCNN-M模型在首台P波触发初期可以给出较为可靠的震级估算;对于MJMA3~MJMA8地震事件,随着首台P波触发后时间窗的增加,震级低估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地震预警震级估算结果准确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单台的震级估算,根据SVM-M模型和DCNN-M模型的震级估算结果,定义误差在0.6个震级单位内是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对于实时多台的震级估算,定义多台估计震级与实际震级围成的面积为误差面积。基于单台和多台震级估算准确性的定义,分析了SVM-M模型和DCNN-M模型的震级估算结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单台还是多台的情况下,对于SVM-M模型和DCNN-M模型的震级估算的准确率都随着时间窗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在实时的多台地震预警震级估算中,对于MJMA3.2级、MJMA4.4级和MJMA5.4级三次地震事件,在首个P波到达的台站初期就可以给出较为可靠的震级估算。
其他文献
SMA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消能减震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其良好的自复位特性,能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减少结构的残余变形。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SMA材料强化段力学行为的多段线性唯象本构模型,模型中实现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和卸载路径的分离,提出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的刚度计算方法,与其他学者提出的SMA模型相比,这种路径分离后的本构关系模型与SMA的实际力学行为更加接近。以一个
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相对于城镇较为薄弱,在历史大地震中破坏严重。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受建筑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影响在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点,研究各类农村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房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地区房屋建筑
砌体结构由于施工简便、建造和围护费用低廉、耐久性能优异、保温隔热性能佳、节能效果明显等优势在我国中小城市及村镇中被广泛应用。但是通过已有的震害资料以及工程应用,可以发现砌体结构也存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砌体墙因其自重大,抗拉能力差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其次,大多数传统的砌体墙都是用粘土砖制成的。传统的粘土砖具有严重的能耗高,施工效率低,抗震性能差等缺点。最后,传统的砌体墙现场施工,施工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从以往重视安全单一目标向建筑安全和建筑功能双保护转变。建筑抗震安全和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称为建筑抗震韧性,国内外针对建筑抗震韧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覆盖了评估方法和韧性提升技术等环节。目前,我国已经编制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三个维度评定建筑抗震韧性,建立了支撑抗震韧性评估的建筑构件易损性和后
我国作为基建大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仅21世纪以来7级及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多起,包括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地震对交通系统基
本文基于实际地震动数据利用参数性预测模型和非参数性预测模型回归不同区域地震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取地震动母波,通过对地震动母波进行线性组合,匹配目标场地的预测反应谱,合成目标场地的地震动时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川滇地区的实际地震动数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建立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反应谱(Sa)与震级、场地及距离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符合当地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地铁车站结构作为地下轨道交通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破坏,不仅修复困难,而且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地铁车站结构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的损伤进行模拟,研究其易损性,以期为未来地下结构震前的震害预测以及震后损失评估提供依据。本文以典型两
为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海底观测网建设工作。中国自“十一五”开始,也启动海底观测网建设方面的研究。借助国家项目的支持以及国产海底地震仪的发展,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底观测台、观测网也相继建立。2018年,在漳州浯屿岛建成了浯屿岛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站。台站运行期间,记录到了大量的数据,为研究海洋地震以及海底观测网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利用浯屿岛台站记录的数据,通过仪器互相关的方法
混合试验将结构划分为试验子结构与数值子结构,行为复杂的关键部分在实验室中进行大比例尺试验,其余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因此结合了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的优点,可以反映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数值子结构的精度是影响混合试验结果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数值子结构的精度,可充分利用试验测量数据更新数值子结构中具有相似边界、材料和行为的部分,从而使数值子结构和试验子结构的力学行
场地地震反应是工程场地抗震经济性和抗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场地地震反应的研究主要依靠数值模拟的方法,但研究表明,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还不能准确模拟场地地震反应,特别是对软土场地的模拟存在较大误差。所以采用新方法新手段研究场地地震反应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突破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地震反应分析准确性,为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Ki K-net台网数据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