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中时效非去机化肌松药顺阿曲库铵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作用强、无蓄积作用、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影响轻微,且代谢产物无毒性亦无肌松效应等优点而成为目前较理想的肌松药。传统上,肌松药采用间断静注,但这种给药方式很难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甚至因不适时或过量注射而使恢复延迟。现在随着微量泵的发明和应用越来越多的麻醉采用泵入的方法给药。本研究是通过肌松监测来比较两种给药方式的临床时效,探索更好的给药方式。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人2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SA分级为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系统疾患,年龄在18~50周岁,体重浮动在标准体重的20%。术前30分钟给予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肌肉注射。麻醉选择全静脉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肌松。A组采用间断静注法,B组采用持续泵入法,两组肌松监测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麻醉诱导均用咪达唑仑3mg、芬太尼0.2mg、依托咪酯20mg、顺阿曲库铵0.2mg/kg(4ED95) , A组在肌颤搐恢复至5%~15%时间断静注0.1mg/kg。B组在肌松恢复到5%时,开始以3μg/㎏·min速度持续泵入,约20~30分减为1~2μg/㎏·min ,使肌松水平维持在10%左右,均在手术结束前大约20分时停药。观察指标:记录两组病人从停药到TOF恢复至70%的时间及肌松从25%恢复至70%(恢复指数)的时间,以及术中麻醉用药情况,包括异丙酚总量、顺式阿曲库铵总量、芬太尼总量以及它们的期间用药量。上述各数值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描绘出其图形。结果:两组病人肌松药的恢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但恢复时间(从停药到TOF恢复至70%)有统计学差异。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的用药总量及期间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顺阿曲库铵连续追加剂量不会引起蓄积效应。在监测肌松的情况下持续泵入能较好的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缩短术后呼吸的恢复的时间,优于传统的间断静注法,也减少了临床麻醉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