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认知、生命目标的追求和生命过程的体验,包含认知、动机和情感三个维度。近年来,大学生自我伤害甚至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逃课、行为散漫、生活无目标、追捧“丧文化”的现象亦十分常见。这些事实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出了问题。与此同时,生命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意识到生命可贵,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理工类高校在生源、课程设置、学校环境氛围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本研究试图对于当下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生命教育进行探讨,以期为改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根据。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该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然后运用访谈对问卷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本研究采用梁进龙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意志自由、求意义的意志与生命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不高,追求生命目标时的动机不足。2、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的水平都高于男大学生。3、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专业上差异显著。在求意义的意志维度,文科类、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相比于理科类、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在追求生命目标上拥有更高的动机,理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这一维度上的水平最低。4、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在意志自由维度,大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年级,大三年级显著高于大四年级。5、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社团参与上差异显著。在求意义的意志维度,参加社团和参加并担任主要职务的大学生得分都显著高于未参加社团的大学生。结合访谈内容,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外部因素,并据此对理工类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提出建议,包括:正视现状,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抓住时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科普,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以生为本,构建校园生命教育氛围;多措并举,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