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晚清至今一些江南私家园林来看,诗人或隐士等大都向往的田园生活和重回自然的道家思想受人推崇。晚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苏南地区越加繁华富足。苏州吴江地区园林建造最为成熟,现存私家园林最为丰富,为现代造园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实物佐证。“苏州好,城里半圆亭。几片太湖堆崒嵂,一篙新涨接沙汀,山水自清灵。”1可见当时苏州城内外造园成风,家家院中都会自发的添几许绿意。吴江地区,气候温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临近太湖与周边山地丘陵,取石方便,为造园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吴风录》记载,平常人家都会在院中摆置一些小景致来改善居住环境,富庶人家及文人雅士更是处处置园。明末造园家计成认为,园林的空间景致要如天然图画一般:“奇亭巧榭构亭红紫之丛;层楼重阁,迥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2。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不自觉的以绘画标准,构图空间等评判标准。园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园一景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造园家的艺术提炼。造园师胸中有万千山水,在博见广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空间营造。将自然山水的各个形态历历列于胸,自由的运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法创造出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苏式私家园林空间灵活,布局常常运用建筑、围墙或景观来围蔽和分隔空间。所有建筑或景观,其形与神都与天地自然环境吻合,使园林内部自然衔接,以使私家园林体现出超越自然、悠闲自得、隐喻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空间的格局力求从视觉上丰富园林造景特有空间的限制,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研究的起源,目的和意义,整理总结了相关的理论和论题脉络,并对研究区域和目标进行详实判定;第二章叙述了晚晴时期苏式私家园林空间的特点,整理分析了园林的定位和功能分析及造园的空间意识;第三章是对吴江地区私家园林的形成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其本体成因和空间特色;第四章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尽分析吴江震泽师俭堂的区位环境和空间布局特色。该论文有图21幅,参考文献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