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据时期的台湾和东北沦陷区,殖民当局运用强权手段泯灭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两岸作家因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和思想钳制下,不能谈国事,就转向乡土,借乡土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地方色彩,来彰显国民性和民族性。虽然东北沦陷区和目据时期的台湾,一个受日本的傀儡政府“伪满洲国”的统治,一个直接受日本人的统治,但其殖民处境和历史命运是相似的。两岸作家不约而同选择“乡土文学”作为载体,来抵制异族的文化侵略和精神奴役。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殖民文化语境下文学的对抗方式。殖民者妄图通过一系列文化政策消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为此,两岸作家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与殖民者展开了话语权力的争夺。台湾作家通过描写传统的民俗风情,赋予作品鲜明的中国文化特性。东北作家则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个独立的乡土文化空间,在民族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认同感和皈依感。第二章主要论述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两岸作家的乡土体验和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面对国土的沦陷、同胞颠沛流离的生活,两岸作家敢怒而不敢言,形成一种充满悲情意味的乡土体验。他们从民族国家命运出发,拷问战争语境中人性的沉沦。台湾作家更多的认同传统文化,对日据时代以“法律”名义通过的“现代化”措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东北作家则以现代背景作为其历史思考的契机,向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反思其自身的文化环境、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在彻底的自我否定中摆脱传统的束缚,寻求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道路。第三章主要论述殖民语境下的人物群像。在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土地,不得已背井离乡,到处漂泊。东北作家选取普通农民被逼上梁山等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台湾作家则把目光转向生长于殖民语境下、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漂泊。相比出走这一表象,两岸作家更关注的是出走者精神上的漂泊与“被放逐”。在日据时期的台湾和东北,束缚农村女性的三纲五常等传统男权思想还未解除,战争又给她们带来殖民者的性侵略。在战争背景下,父权制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相勾结,女性处于多重压迫系统的最底层,遭受到连锁式的、互相强化的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