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w9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性信息素一般由雌性昆虫产生并释放,引诱雄性昆虫前来交配,是一种对昆虫行为、生殖及繁衍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对昆虫的整个种群数量起着调控作用的化学信息物质。利用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对多种害虫进行检疫、测报和防治具有专一、高效、环保等优点,此法目前已被各地植保部门广泛采用,并日益重视。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属鳞翅目小卷蛾科,是苹果、梨、桃等水果的毁灭性蛀果害虫,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植物检疫性对象。对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法有较多的研究,各有优缺点;对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技术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对苹果蠹蛾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的合成方法和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合成的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探讨,旨在为利用信息素预测及防治苹果蠹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1确定了比较成功的合成方法,以1,8-辛二醇和E-2-丁烯醛为原料,采用Wittig反应路线,经3步合成出目标化合物,路线短,条件较为温和。总产率可达32%。用质谱、核磁、红外等方法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苹果蠹蛾的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2用实验室合成的信息素化合物制备诱芯,进行田间诱捕试验,在0.25 mg~2.00 mg/芯的范围内,不同剂量的诱芯对苹果蠹蛾雄蛾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以0.50 mg/芯与0.75 mg/芯效果较佳,剂量低于0.50 mg/芯时或高于0.75 mg/芯时,诱捕量显著下降。3不同纯度化合物制备的诱芯对苹果蠹蛾雄蛾的诱捕效果影响显著。在1.00 mg/芯的剂量下,纯度为75%的处理诱捕效果最好,显著优于其它处理。14%、35%、51%的诱捕效果较差。结果表明,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纯度大于75%即可达到制备诱芯的要求,但需考虑剂量和异构体的影响。4不同高度设置的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通过对平均株高5.0 m与3.5 m的不同果园监测试验得知,诱捕器设置在果树树冠的中上部诱蛾量显著高于下部。5系统比较了四种类型诱捕器的综合效果,其中飞翼粘胶式与三角粘胶式的诱蛾效果显著优于圆筒式及水盆式,结合其成本与管理维护等综合因素,在田间使用时推荐使用三角粘胶式诱捕器。6诱捕器颜色对诱蛾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试验期间,黄色和白色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19、16头,比其它颜色的诱蛾数高。粉红色诱捕器的诱蛾数最少,仅为8头。
其他文献
以单一甲醇钠作为催化剂通过甲醇羰基合成甲酸甲酯,存在催化剂活性不高、易失活、寿命短等问题.可用添加促进剂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考察了三种不同促进剂A、B、C及其二元和
依据电刷镀技术操作规范及CA6140卧式车床主轴颈技术要求,通过工艺分析及计算,设计出复合镀层结构,制定了合理的修复流程及工艺参数。修复后的主轴经多年使用表明,电刷镀修复
通过对高级炔气体组分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天然气制乙炔装置乙炔浓缩系统高级炔管线堵塞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高级炔气体在管线内聚合、延长装置运行周期的措施。
用静态法测定了CO、N2、CH4、CO2在NA型络合吸附剂上的平衡吸附,并用吸附柱动态实验装置测定了CO与N2、CH4、CO2二元混合体系以及CO、N2、CH4及CO、CO2、CH4三元混合体系的动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Ce—Ze-O催化剂并将其负载于微通道反应器内,用于富氢气体中C0的选择性氧化。考察了Zr的掺杂量、焙烧温度以及催化剂预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确定
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提出了“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Fe含量的FeMn/Mgo催化剂,以CO加氢合成低碳烯烃为模型反应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并借助X射线物相分析、N2物理吸附、程序升温还原等测试手段对催
二十世纪初的法国是动荡的,两次世界大战都让其元气大伤。随着科学带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常规被打破。也因科学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由此科学的观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