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从法律与财政支出方面加大力度整治环境,突出的环境问题已得到有效改善。然而在2013年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行为调查显示公民对政府环保工作评分低于预期值,这与政府实际工作成效并不一致。考虑到在我国,政治因素可以解释诸多领域的行为现象,特别是公民对政府的绩效评价。那么,在中国政治表达渠道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评议是否已经成为公民表达非现实议题的诉求方式?政治与环境两个议题对公民评议的影响孰多孰少?本文基于上述疑问,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的问卷和数据进行分析,旨在获得相应解答并为政府环保工作优化开拓新的解决路径。本研究结合了前人思路框架,主要分为环境感知与政治议题两个维度,共七个变量:环境基本认知、生态世界观、生活环境评价、地方政府信任、选举制度、变革意愿和政府信息公开度。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城市公民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高低的主导因素是政治议题,解释力度是环境议题的近两倍。典型案例比较同样验证了核心假设。此外研究发现,发生过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城市与普通城市在政治议题下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前者更看重现实操作层面的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后者注重抽象层面的政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