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名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和日本文学史上“家庭小说的先驱”《不如归》(以下简称《不》),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悲剧,揭示了当时女性的悲惨命运,控诉了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度,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异时空下的两朵文苑奇葩,却诸多方面拥有惊人的类似。围绕两文章各自有许多优秀的先行研究,但关于两文的比较研究论文,笔者目前尚无幸遇见。故本文试从两婚姻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着手,围绕悲剧的原因,对两部悲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窥视作品背后的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异同。两篇文章都是围绕年轻夫妇的幸福婚姻受家长破坏及他们为此努力维持这一基本框架展开。《孔》是一曲基于“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的事实而吟咏的悲歌。《不》则是日本浪漫主义作家得富芦花以明治初期的陆军大将大山岩之女—信子为模型所创的一部力作。小说主人公片冈浪子原本与丈夫川岛武男享受着新婚的甜蜜,却因患肺结核被婆婆逼迫离婚而陷入悲痛。可见,两者皆非凭空捏造,而是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象,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带有时代的烙印。《孔》的悲剧发生在中国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尤其妇女在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枷锁下,处处受限。几百年后,发源于中国的儒教东渡到日本,直至《不》的故事发生的明治期影响力依然强大。明治维新本是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于是结合封建势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政治上的变革与意识的变革不同步,封建思想仍然残存,并非充分近代化。悲剧中受害最深的两位年轻的女主人公,虽然性格各异,一个富于个性,一个温柔顺从,但命运相似。尽管她们都自幼家教良好,知书达理,才貌双全,但还是分别被以“不顺父母”“有恶疾”为由遣送回家,最终被逼婚后“举身赴清池”或者身心痛苦之下咳血而死。她们的境遇,体现了当时社会里千百万妇女的共同的遭遇,无论是叛逆还是顺从,只要有封建家长的压制,就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与爱妻被迫分离,焦仲卿和川岛武男都敢于向母亲为妻作辩护,面对儿子的苦苦哀求,两位母亲都拿出“孝道”压制,施展家长权威。从文章的故事层面来看,焦母、刘兄与川岛母扮演了棒打鸳鸯的恶者,但他们其实也是封建家族制的受害者。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要求每一个人特别是“家族之本”的男子,要以家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的身份进入国家体系中,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因此作为封建家长,他们不但不会对仲卿与兰芝,川岛与浪子的感情给予平等的承认和呵护,反而坚决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正是在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孔》中刘焦两家的最后求合葬,《不》中川岛的母亲在浪子死后主动送去鲜花的举动,未尝不是他们对晚辈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不但将自己自觉地奉给封建祭坛,而且还主动把自己亲人的幸福祭献出去,并忍受由此带来的痛苦。当时封建家长制度赋予封建家长的权威和传统道德下女子的屈从地位造成了两悲剧的社会根源。主人公都对命运作过的反抗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孔》中刘、焦的反封建礼教和反抗家长的倾向,与当时封建纲纪和封建传统伦理观念的统治力量的削弱有密切关系。东汉末年,王朝统治危机,离经背道的思想和行为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而《不》中反对旧因袭勇于追求个人爱的自由的行为,离不开倡导民主、自由的西方文明的“开化”。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批觉醒了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向往“文明开化”,要求改造世代相袭的封建文化,追求自我与自由的思潮兴起。但是反抗的结局却不同。兰芝身投清池后,仲卿犹豫后终于不顾焦母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浪子在身心交瘁的煎熬中离世后,武男虽然悲戚至极,但在岳父的鼓励下最终选择了生。他们的不同结局蕴含着不同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从两篇文章中也能窥视反封建主题的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尽管开始显露出削弱的一面但依然占主导地位。刘、焦只有通过死亡对权威作消极反抗,表达了人们要求冲破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但却寓示着无数善良的有情人要在黑暗的中世纪的隧道中蹒跚前行。作者只有本着作家的良知和美好愿望,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浪漫结尾来表达自己美好却无奈的祝福。而《不》的作者则处于新旧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西方的人文精神和近代思想正以蓬勃之势流入日本,将人从封建伦理秩序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开始真正站立起来。温顺服从的浪子离世了,而新思想的沐浴者川岛武男依然会勇敢地活下去,去完善提高自己,改变母亲等人的旧思想,以别样的方式安慰浪子的在天之灵,这使我们感到终于或即将走出狭长黑暗的封建中世纪甬道的欣慰。两文之所以具有时空穿透力,与共同选择了爱情这一超越时空的主题亦有关,两对相爱的年轻夫妇被迫分离的悲剧深深触动了众多人的心,表达了“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诚意。文中反映的面对亲情与爱情冲突时的选择、婆媳关系、女性地位的提高等问题,是已经走出封建社会阴影的我们当今人依然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从此意义上讲拙论也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