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科技与创新的引领下,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国家大力扶持成长性较高的中小科技型创新企业,为其提供融资平台。2009年10月30日,继主板和中小板之后,28家创业板(GEM)公司伴随着人们的期待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然而,创业板公司业绩在上市前体现的高成长性,在上市当年及之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高成长、高回报演变成为实实在在的高风险。鉴于此,本文将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动趋势进行对比,剔除客观因素,基于创业板公司治理结构的自身特征,着重分析导致我国创业板公司IPO后业绩“变脸”的主要原因。旨在通过分析创业板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症结,指出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制度,保护中小股民的根本利益,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秩序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创业板与中小板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ROE作为业绩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比创业板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动趋势。结果发现:IPO后,创业板公司业绩普遍存在下降现象,且下降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板上市公司。为进一步探析出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大幅变动的原因,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以及管理层的行为意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创业板IPO业绩下降程度呈正相关;股权制衡度、机构持股比例与创业板IPO业绩下降程度呈负相关;管理层权利属性与创业板IPO业绩下降程度呈正相关;高管在禁售期满以后,减持比例与创业板业绩变脸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创业板公司存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且无制衡力量的普遍现象;董事会独立性较弱;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具有显著的“亲缘关系”。这些特征为高管主动大量减持股票提供了“良好环境”,最终导致了创业板公司业绩在上市后大幅下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