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不断增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基础上,技术成为压服社会离心力量的新形式,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科学技术的异化使科学技术具有了意识形态的性质。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正是立足于发达工业社会科技异化为意识形态的现状,指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化的社会,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成功压抑了人的批判性、否定性思维,从而使发达工业社会成为只具有肯定性思维的单向度社会,生活于极权主义单向度社会中的个人也由于丧失其批判性和否定性向度而成为单向度的人。为了超越这种单向度的压抑性社会,马尔库塞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指出超越单向度压抑性社会的途径就是重建非压抑性文明,并论证了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尽管学术界对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评价批判多于褒扬,但是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在社会批判语境户解读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应当意识到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并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偏离,而是基于特定历史状况下的继承,不仅弘扬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而且拓展了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不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提供了素材、在现代性语境中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充分展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当代性价值、增强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吸引力,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第一章梳理了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其嬗变,分析了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界定。意识形态概念在托拉西那里作为一个哲学的认识论概念出场,经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后其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也几经嬗变使得意识形态成为20世纪的研究主题。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批判与重建的界定不同,马尔库塞则完全从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并形成其以“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为核心论断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第二章考察了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认为马尔库塞深受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明显带有两者的理论痕迹。马尔库塞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鉴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的思想,指明了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异化的新特征,分析了科学技术异化而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另一方面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相结合,指出超越异化现实的途径在于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部分。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科技异化与意识形态;单向度社会;超越异化现实的途径——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着重分析了在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是如何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并从极权主义的统治方式、政治领域的封闭、高层文化的俗化趋势和话语领域的封闭等方面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整体异化的社会、极权主义社会、压抑社会和单向度社会。在完成对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指明了超越异化现实的途径和目标——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第四章是对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评价部分,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针对学术界对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批评之处分别作出自己的评判,主张在社会批判理论语境中理解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肯定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五章是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从批判者与批判对象两方面为切入点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在实践层面上来说,我们要探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此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要坚持“多维共建”的原则,维护人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从1997年5月执政以来,新工党政府明显表现出亲公司和资本家的特征,并逐渐调整其阶级路线,出台了一系列倾向于商界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工商界的支持,向亲资本家的立场转变。本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粉登上国际关系的大舞台。1996年,经过两年对各自国家独立初期对外政策的调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采取了两种截然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内幕交易罪的定罪及量刑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是理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如果不实现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整体上实现现代化。引领中国农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毛泽东一生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