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自立对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及其脑机制——控制西方人格因素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保持某种关系,却不被对方接受。社会排斥会引发攻击行为,但是并非所有个体在遭遇社会排斥后都会表现出攻击行为,诸如拒绝敏感性,自恋等人格特质是调节社会排斥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因素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仅分析了一种人格特质对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忽略了人格特质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及其对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次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人际自立为人格因素,设计了两个实验来初步探索不同人格特质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且能够共同影响社会排斥后的攻击行为以及这种影响力背后的脑机制问题。  实验一采用网络掷球范式,操作社会排斥体验。要求66名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与其他两名同学进行一个抛球游戏,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一半被试安排在控制组,另一半安排在排斥组。被安排在控制组的被试接球概率与其他两位同学一致,均为1/3,安排在排斥组的被试在前30次抛球中与其他两名被试的接球概率一致,后30次抛球则不再接到球。抛球游戏结束以后,采用“实验室申请”范式来测量被试对先前与他进行游戏的“同伴”的攻击行为。告诉被试“在本次实验中与您一起玩抛球游戏的位于屏幕左方的A同学正在申请成为心理学部实验室的助理,这个职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您的评价将作为我们最终是否录取该同学的重要依据之一”。随后要求被试在一个包含6个问题的封闭式问卷上进行作答。结果发现:(1)人际责任、人际开放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与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人际责任、人际开放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均不能独立预测攻击行为;(3)在人际责任、人际开放两个维度上得分均低的被试在遭遇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组被试。  实验一证明了人际责任、人际开放能够共同影响社会排斥后的攻击行为。实验二在基础上深入探讨人际责任、人际开放对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的脑机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记录11名在校大学生在进行抛球游戏时的大脑神经反应。结果发现:相比于在人际责任、人际开放两个维度上得分低的被试,社会排斥引起高人际责任、高人际开放个体在包括内侧前额叶,外侧前额叶在内的前额叶区域的激活,这些区域在先前的研究中显示是与共情和情绪调节等心理活动有密切关联的脑区,表明共情、认知重评等策略可能是人际责任、人际开放能够影响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文献搜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对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绘本教学现状展开研究,笔者试图在分析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