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类污染占地下水污染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溶解度一般都非常的小,一般称为非亲水相流体(Non Aqueous Phase Liquid,NAPL)。这类污染物对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进入土壤地下水后会形成长期、大范围的污染,危害巨大。由于污染的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费用大、时效长,因此要求高效、低费用的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因其费用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各种室内实验及现场研究广泛开展以研究原位生物修复。但是现在的室内一维、二维实验难以反映野外实际情况,现场试验高费用又限制了原位生物修复的研究,这也是目前生物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没有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主要通过在室内开展的三维中试试验,探索石油类污染在地下水中的输移特征,并开展原位生物修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为室内地下水在土壤中水动力模拟的三维条件,通过三维反应器中增加不同土层,同时控制上下游水位以模拟地下水的流动,通过预埋井观测地下水水位变化。(2)在中试反应器中,通过上游添加汽油,同时利用预埋井采样,对BTEX利用GC(气相色谱仪)分析其浓度,以观察在不同要求下石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过程。(3)设计抽提修复过程方案,上游选择三口预埋井,下游选择三口预埋井,通过蠕动泵分别注水、抽水,通过采样,分析地下水中BTEX变化,改变下游抽水井的位置,评价不同修复条件下的污染去除效果。(4)通过实验接种三类嗜油菌株,并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接种激活后的微生物、配比相应的N、P营养物以及双氧水以提供氧气,连同水一起,以一定速率通过蠕动泵灌入地下水,以开展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探讨生物修复效果。本论文成功研制了地下水石油类污染原位修复三维中试条件,并开展了不同的原位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的修复效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原位生物修复过程设计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