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1促进大鼠软骨细胞HIF-1、2基因表达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不同处理时间、浓度的内皮素-1(ET-1,endothelin-1)刺激大鼠软骨细胞过程中对缺氧诱导因子-1、2(HIF-1、2)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50只雄性SD大鼠(胎龄4.07±0.27周,体重90.57±3.65g,MEAN±SEM)作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每组25只,提取双侧髋关节股骨头,培养软骨原代细胞。传代后第一组根据内皮素-1处理的时间分成5组(每组样本数=5):对照组、30min组、1h组、2h组、4h组。每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 PCR)ΔΔСт法分别观察ET-1的浓度在0n M,1n M,10n M,100n M,1μM时HIF-1、2,SOX-9,MMP-13基因表达水平。第二组将ET-1以10n M刺激软骨细胞1h,并应用ET-1A、B受体阻断剂BQ123、BQ788阻断ET-1受体。分成对照组,ET-1组(10n M/1h)、BQ123组(3μM)、BQ788组(3μM)、BQ123+BQ788组(3μM+3μM)阻断ET-1受体,观察HIF-1、2基因表达水平。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OVA),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组ET-1在10n M-1μM浓度范围处理软骨细胞1h时,HIF-1、2基因表达逐渐上调,HIF-2基因表达在4h时逐渐回落;ET-1在10n M-1μM范围处理2h时SOX-9基因表达上调,ET-1在100n M-1μM范围,4h持续存在显著变化。ET-1在10n M-1μM范围处理2h时MMP-13基因表达上调,4h持续存在显著变化。第二组BQ123组、BQ788组、BQ123+788组处理后HIF-1、2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早期ET-1可刺激软骨细胞HIF-1、2基因表达增加。这种变化是通过ET-1的A、B受体的激活协同完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前和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术前联合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P-NLR)在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为今后指导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PLC)并接受微波消融(MWA)治疗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5例
目的:研究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小时内所采集的血化验结果及评分量表与发生急性胃肠损伤(AGI)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急性胃肠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自2017年9月-2020年9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207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入院时的NIHSS评分及GCS评分,收集入院24小时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和hs-CRP的结果,计算出NLR,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lucose-6-phsophatase,catalytic subunit,G6PC)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宫颈癌的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检索G6PC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和宫颈癌细胞系中G6PC蛋白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症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其调控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有关,为临床上rTMS治疗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所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共90例进行实验研究,将患者通过随
目的:本课题以CD147作为研究靶点,利用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ADPC)细胞LNCa P探讨CD147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并阐明CD147在前列腺癌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发现CD147新的功能,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02)刺激LNCa P细胞不同时间点,实时荧光定量PCR(Re
目的:本实验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edaravone and dexbomeol)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能否成为未来治疗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炎症的潜在药物。方法:将36只健康SD雌性大鼠(8周龄,体重为250 g~300 g)随机分成6个组,即假手术(SHAM)组、ICH组、依
目的:探讨SMARCA4基因rs1122608位点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为延边地区朝鲜族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延边地区朝鲜族人群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81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22例,平均年龄64.70±9.94岁;同时于延边医院体检科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非卒中对照组327例,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45例,平均年龄63.42±9.40岁。经过
目的:应用双侧颈动脉彩超对中青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评估,以探讨各类危险因素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发病率的关系,对比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以及颈动脉狭窄组中WML的发病率,探讨中青年人群脑白质病变的产生与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为脑白质病变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临床数据和依据。方法:依据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体检及住院人群共2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白质病变与卵圆孔未闭之间的互相关系,其他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致脑白质病变方面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至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住院患者219例,其中男性149人,女性70人。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完善头颅MRI及c-TCD检查,根据Fazekas视觉评分法分别评价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W
目的:分析美容缝合、外科缝合与组织胶水粘合术对于儿童面部皮肤裂伤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儿童面部皮肤裂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整形外科诊断为面部皮肤裂伤的102例儿童病例并开展研究,纳入标准:患儿年龄<14岁,诊断为面部皮肤裂伤的患儿;家属同意采用美容缝合、外科缝合术与组织胶水粘合术三种术式之一处置创面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创面深度达到或超过真皮层;所有患儿均为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