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调适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疼痛水平、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制定合适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医情志理论指导下,结合文献回顾,初步制定中医情志调适干预方案,经专家会议法论证,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并结合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患者及家属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方案,最终形成中医情志调适干预方案。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运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80例焦虑、抑郁的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评估、准确给药、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情志调适方案,分为集中训练和自主训练两个阶段。集中训练阶段:干预内容包括5次课程,患者每次住院化疗只接受1次课程,每次课程对应不同的主题,每次时长1.5~2小时,于第6个化疗周期开始前完成干预。自主训练阶段:第2次课程结束后,在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中、出院期间(化疗间歇期)进行八段锦练习、五行音乐治疗。干预前、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进行评价,以验证干预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采用例数和构成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统计推断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入院时疼痛程度等人口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2.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高于轻度焦虑或抑郁的临界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在接受中医情志调适干预后,SAS、SDS得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疼痛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F-MPQ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基线水平上均衡可比(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F-MPQ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疼痛水平有所下降,但干预前后SF-MPQ总得分、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组干预后的SF-MPQ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EORTCQLQ-C30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基线水平上均衡可比(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显示,除腹泻、经济负担维度外,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癌痛护理后,食欲不振这一症状领域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后其余14个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接受中医情志调适干预后,EORTCQLQ-C30中的躯体功能、疲乏、食欲不振等14项得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仅有经济负担这一项得分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实施的中医情志调适能够降低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避免患者陷入对癌痛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恐惧和病情加重担忧的消极反刍中,并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疼痛,减轻疼痛感受和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医情志调适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秉承中医护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基本特点,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符合中国人情感特点,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