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黏膜损伤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褪黑素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pancreatitis,SAP)模型中对肠道黏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明确褪黑素能否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降低肠道细菌移位从而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死亡率。   方法:   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对照,sham operation,SO)组8只,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8只,褪黑素治疗(melatonin treatment,MT)组由14只已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的SD(Sprague-Dawley)大鼠组成。SAP组模型是通过夹闭大鼠肝胆管后以逆行注射4%牛黄胆酸钠(1 mL/kg体重)至胰胆管的方式建造而成。MT组模型的建造是通过诱导SAP模型前,即牛黄胆酸钠注射前30min事先给予腹腔内注射褪黑素(50 mg/kg体重)而成。SO组大鼠麻醉后开腹,翻动胰腺及肠管再关腹即可。3组大鼠均在造模后24小时时被处死。分别收集血液样本及末端回肠组织样本,提取血清样本及碾碎回肠组织后离心提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肠道黏膜组织二胺氧化酶浓度水平。对比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肠道黏膜组织二胺氧化酶浓度。收集血液样本,提取血液中D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FQ-PCR)测定大鼠下腔静脉血中大肠杆菌通用型基因O157(循环荧光域值,Ct值)。再对比分析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大肠杆菌通用型基因O157的检出率。运用透射电镜分析小肠微绒毛的超微结构及测定微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对比分析各组大鼠小肠微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   结果:   SAP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浓度显著高于MT组,而MT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浓度显著高于SO(对照)组。SAP组大鼠回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浓度显著低于MT组,而MT组大鼠回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浓度显著低于SO组。MT组大鼠下腔静脉血中测得的大肠杆菌通用型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检出率明显低于SAP组。SO大鼠下腔静脉血中未检测到大肠杆菌通用型DNA。MT组和SO组大鼠回肠组织微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均明显大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O组大鼠回肠组织微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均明显大于MT组。   结论:   褪黑素通过保护肠道黏膜损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降低细菌移位,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的感染并发症及减少大鼠的早期死亡率。  
其他文献
目的:   1.通过各种筛选方法筛选出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来源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并鉴定其具有免疫原性,为HBeAg多T细胞表位的特异性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  
研究背景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脏层上皮细胞,在维持正常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足细胞的损伤、脱落和凋亡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最终可进展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血管分叉部,提示血管形态学因素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将通过回顾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病例,采集其分叉部血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大脑
本文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出现变更的原因,加强变更及签证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减少变更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做好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管理提出建议。 This ar
目的:   探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呋塞米注射液和生理盐水CTU新技术对PCNL术前穿刺通道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改良的小剂量对比剂CTU检查方案对23例复杂性
背景: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年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也渐渐的增高,初期为缓解疼痛症状,需要给与休息,止痛消肿等对症处理,中期可以给与纠正下肢的力线,降低病变的关节间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