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仍是目前一大难题。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中药艾迪注射液以斑蝥、黄芪、人参、刺五加为配方,其抗肿瘤的机制已见报道。本实验通过研究中药艾迪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erum VEGF,sVEGF)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艾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和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同时,通过对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化疗毒副反应的观察来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方法: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例,均经病理诊断,其TNM分期为Ⅲ期Ⅳ期。将31例患者分为Ⅰ、Ⅱ两组。Ⅰ组(15例)为单纯TP化疗组,Ⅱ组(16例)为艾迪注射液配合TP化疗组。在Ⅰ、Ⅱ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置-20℃冰箱储存备用。同时,监测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呕吐恶心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sVEGF的检测应用美国Biosouce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WBC、HB、RBC、计数应用SYSMEX ST-18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WBC、HB、RBC、消化道反应等毒副反应按WTO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分为0~Ⅳ度。结果:1、治疗前sVEGF水平的研究: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6例,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VEGF水平明显高于Ⅲ期(P=0.04)。2、Ⅰ、Ⅱ两组治疗前后sVEGF水平的研究:Ⅰ组(TP方案)和Ⅱ组(艾迪+TP方案)治疗前两组sVEGF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艾迪+TP方案)患者治疗后sVEGF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48)。同时可见Ⅱ组(艾迪+TP方案)治疗后sVEGF水平明显低于Ⅰ组(TP方案)治疗后(P=0.035 )。Ⅰ组(TP方案)治疗后s-VEGF水平比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Ⅱ组(艾迪+TP方案)中Ⅳ期NSCLC患者治疗后sVEGF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35)。Ⅲ期NSCLC患者治疗后s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化疗的毒副反应:毒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白细胞减少。Ⅰ组(TP方案)白细胞较少为100%,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为60%(9/15),Ⅱ组(艾迪+TP方案)白细胞较少为94%(15/16),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为37%(6/16),两组间Ⅲ、Ⅳ度白细胞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反应率分别为53%(8/15)和19%(3/16),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LT、Hb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艾迪注射液配合TP化疗可以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VEGF水平,对sVEGF较高水平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VEGF的下调较为显著,有利于抑制肿瘤的转移复发。2、艾迪注射液可以减轻TP化疗方案引起的WBC减少,降低消化道反应的程度,减轻了化疗所引起的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