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英语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媒介,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标签,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影欲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英文电影的片名恰当得体地翻译成中文并起到良好效果是众多翻译家和学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有关英文电影名翻译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比如站在目的论,功能主义的角度研究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很少有人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提出原理和方法来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而且,由于缺少系统可行的方法做指导,目前市场上的英语电影片名误译,滥译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对同一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是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其“三维翻译原则”作为指导,充分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尤其是两岸三地不同的翻译现象做常识性研究。  起源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由国内学者胡庚申首次提出,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新颖和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大处着眼并提出了系统可行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生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形式,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胡庚申教授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结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并明确了生态翻译学的生态学视角。从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则“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为基础,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实质进行了新的定义,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定义中可以得知,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中心,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另外,生态翻译学还对翻译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了重新的描述和解释。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是“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词汇学习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词汇附带习得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词汇附带习得即偶然性词汇学习是相对于刻意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任
由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主办的美国西部光电展(Photonics West 2009)于1月24~29日在美国加州圣琼斯会议中心举行。该展会是北美最大的光学领域贸易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
英语双关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一种包含“明示-推理”过程的特殊言语交际,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故事、
本研究以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评价标准,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教材进行评估,检验其是否满足课程标准中关于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