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作物根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类作物作为一种主要栽种的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但根部病害危害也日趋严重,影响豆类的产量和品质。目前,从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鉴定、致病机理及防治研究报道比较清晰,但其它杂豆根部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相关研究鲜有报道,豆类作物根部病原菌的致病性区别和联系也未见相关报道,本论文在此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以期为杂豆合理种植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如下:从黑龙江省豆类作物田间采集病株,分离主要杂豆作物红小豆、绿豆和芸豆根部病原菌8株,通过常规镜检、载片观察和分子鉴定等方法完成初步鉴定,并通过回侵染实验验证各豆类作物病原菌致病性,结果表明杂豆作物根部病原菌主要有两类: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大豆和杂豆根部病害的病原菌致病性研究表明,各类病原菌对豆类作物都有一定的侵染能力,但在特定品种中也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绿豆分离的病原菌BAF05(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绿豆侵染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其它品种豆类作物有显著差异,表明不同豆类作物病原菌之间有一定的特异侵染性。通过抑菌试验完成防治豆类作物根部病害的农药室内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1:1混合防治效果最佳,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和杂豆根部病害病原菌都有较强抑菌作用,表明大豆防治方法对杂豆防治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能够抑制大豆根部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阿米西达悬浮剂并不能够抑制绿豆根部病害的BAF05(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说明不同大豆品种来源病原菌在耐药性能也有一定的特异性。从杂豆作物绿豆根部病害分离病原菌BAF03(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中提取出了分子量在45kD左右激活蛋白,对不同豆类作物活性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激活蛋白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且不具有特异增效性,对各豆类均有增效作用。其中,经过蛋白液浓度为3μg/mL、浸泡6h处理的豆类作物种子的发芽率最高,经过蛋白液浓度为2μg/mL、浸泡6h处理的豆类作物的根长最长、根重最重。
其他文献
随着炼焦产能的不断增加,优质炼焦煤资源日益紧缺,特别是肥煤,因其储量少,价格高,在保证焦炭质量前提下减少优质肥煤的配比,是炼焦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某企业常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