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金颗粒与限制性内切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_landico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金颗粒具有易于合成与修饰、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同时,纳米颗粒上往往可以装载较多的生物分子,从而起到信号增强的作用,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备受关注。限制性内切酶具有特异的序列识别能力及高效的催化活性,通过巧妙的设计,可辅助目标物循环释放从而实现信号的增强,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同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基于纳米金颗粒与限制性内切酶的放大技术,发展了简便、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纳米金颗粒放大信号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三聚氰胺的检测三聚氰胺与胸腺嘧啶(T)之间能够通过三个氢键结合,以富T的DNA探针为识别元件,修饰在电极表面,结合DNA修饰的纳米金颗粒放大技术,以电活性物质钌胺作为信号分子,发展了一种高灵敏检测三聚氰胺的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下限低至0.5 nM。2.限制性内切酶循环放大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DNA的检测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DNA双链中的特定序列并进行切割,从而改变DNA杂交的稳定性。将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技术与表面邻近杂交反应结合起来,发展了一种检测DNA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中限制性内切酶可以辅助目标DNA循环释放,使一条目标DNA可以进行多次信号的获取,提高检测灵敏度,检测下限低至14 pM。同时,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可区分单碱基错配的DNA。3.基于表面连接反应与纳米金颗粒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单碱基突变的识别DNA连接酶对单碱基突变的识别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将酶的特异性识别与纳米金颗粒的放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识别单碱基突变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下限低至0.9 pM。同时,该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1 pM目标DNA(cDNA)在1 nM单碱基错配DNA(smDNA)干扰下也能识别出来。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了水溶性银纳米材料,以及氧化物负载型银纳米杂化材料,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并研究了样品的抗菌性能。
醛广泛用于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但其危害不容小觑。其检测方法种类繁多,以荧光法为例,目前大部分对醛的荧光法检测,设计含有氨基的有机小分子,通过醛基与氨基的席夫碱反应,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或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实现对醛的检测,但尚未有关于荧光共轭高分子对醛检测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Sonogashira偶联反应,设计侧链含质子化氨基的荧光共轭高分子,实现了对醛的检测,尤其对戊二醛的高选择性。体系
本文以设计合成金属配位簇合物、研究其磁性为目标,利用三个主配体:①四齿席夫碱H2salhyeten(水杨醛缩N-羟乙基乙二胺);②三齿席夫碱H2salamp(水杨醛缩2-氨基-2-甲基-1-丙醇);③
长期以来,针对固体样品中组成成分的分析测定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冶金、环境、地质、空间探索等领域。对于这类样品,传统的分析方法一般是先将所获得的固体样品消解成溶液形态
近年来,聚合物基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复合材料是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个研究热点方向。本课题在总结了聚合物基Nano-SiO_2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物理负载和化学负载的方法将钨-酚络合催化剂负载到了Nano-SiO_2上,并利用此负载型催化剂制备出了聚双环戊二烯(PDCPD)/Nano-SiO_2复合材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采用WD-57和DB-171两种偶联剂对Nan
异金属配位聚合物是材料学和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该体系不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柔性、可调控性、可逆性等特点,在磁性材料、超导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催化、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