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夏季高档轻薄毛织物,除了要保证织物的手感风格、抗静电、弹性优良、抗皱、染色性好等性能以外,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当前对于织物的热湿综合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研究织物的热湿舒适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基于保持单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变化相对较小的原则,从江苏丹毛纺织有限公司选取16种针织混纺织物和24种机织混纺织物;测试了16种针织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面密度、横纵密度、厚度等基本参数,并由纱线线密度和横纵密度,计算出针织物的未充满系数;测试了24种机织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面密度、经纬密度、厚度等基本参数,由纱线线密度和经纬密度计算出机织物的经向、纬向紧度和总紧度;并对织物的密度、面密度、厚度、未充满系数、紧度系数等各项基本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当织物的面密度相同时,羊毛含量越高,37.5涤纶含量越少,织物的厚度越大;16种针织物的厚度范围为0.328~0.883mm,未充满系数范围为8.22~28.25,面密度范围为53~248 g/m~2;24种针织物的厚度范围为0.229~0.482mm,紧度范围为65.71%~95.70%,面密度的范围为133~218g/m~2,平纹织物的面密度较小。测试了16种针织混纺织物和24种机织混纺织物的热阻和传热系数、瞬间接触凉感Q-max等热传递性能和回潮率、吸水率、芯吸高度、干燥速率等湿传递性能以及干-湿态升温性能和透气性等客观性能,探讨了针织混纺织物和机织混纺织物的羊毛含量、37.5涤纶含量、组织结构、面密度等因素对其各项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当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羊毛含量一定时,含有37.5涤纶的混纺织物的吸湿凉爽性优于含有普通涤纶的混纺织物;混纺织物中37.5涤纶的含量在30%~35%时,织物的吸湿凉爽性最佳;在混纺织物的组成成分、组织结构等参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织物的厚度越小,其吸湿、凉感的综合性能越好;水分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服装的吸湿散热功能;纬平针织物的吸湿、凉爽性优于其他组织结构的针织物;平纹织物的吸湿凉爽等热湿综合性能优于二上一下破斜纹、两上一下斜纹、两上两下纬重平、方格组织及透孔组织等组织的机织物;透气率与混纺织物的未充满系数和紧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选取了8种机织物作为进行吸湿排汗整理的试样,测试了经吸湿排汗整理后相应织物的传热系数、Q-max、干-湿态升温性能、回潮率、吸水率、干燥速率、透气性等性能,并对整理前后相应织物的各项性能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显示:吸湿排汗整理使得机织混纺织物的传热系数和透气率具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增大了机织混纺织物的吸湿、吸水性能。经吸湿排汗整理后的混纺机织物的总体吸湿、散湿、散热、凉感的性能增强。对16种针织混纺织物和24种机织混纺织物的瞬间接触凉感进行了主观触摸实验评分,并选用3种针织物和5种机织物进行着装实验,并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热感、湿感、闷感、粘感、凉感等主观感觉评分,最后选择运动30min后的各项主观感觉评分值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主、客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通过主、客观评价的共同分析,能够对混纺织物的热湿综合性能进一步判断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