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潮是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频繁发生的大型海洋绿藻暴发性生长、并从原有的固着生长转变为飘浮生长的有害生态异常现象,主要发生在河口、内湾、渴湖和城市密集的海岸,其暴发的规模和种类因地而异。形成绿潮的海藻主要是石莼科(Ulvaceae)绿藻,以石莼属(Ulva)海藻为主。2008年,黄海中南部暴发的漂浮浒苔绿潮引起了国家对海洋绿潮灾害的关注;2009年,青岛沿海地区又发生了多次石莼属漂浮绿藻大量堆积的情况,对海洋生态坏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为了寻找绿潮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达到预防、治理绿潮的目的,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引发绿潮的物种进行准确的鉴定。本研究的工作主要是对青岛沿海地区漂浮生长的绿藻进行种类鉴定,并确定它们的来源,为后续的分析和治理提供最根本的依据。本研究运用了地高辛标记分子探针技术,建立了黄海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的快速鉴定技术,该技术通过DNA提取、扩增待测样本特定序列、双探针杂交最终达到快速准确地鉴定浒苔的目的,整个鉴定工作可在24h-36h内完成。本研究通过扩增并分析18S-28S ITS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5S核糖体RNA串联重复序列(5S rDNA spacer),成功鉴定了2009年5月至7月青岛内湾形成漂浮绿藻藻华的主要物种为长石莼(Ulva linza),并估算了生物量。与正常固着生长的长石莼比较发现,漂浮长石莼的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扩增并分析rbcL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large subunit)序列,发现自2009年7月开始青岛内湾漂浮生长的绿藻主要为孔石莼(Ulva pertusa)和硬石莼(Ulva rigida),以孔石莼占大多数。同时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对三种绿藻形态上特点的分析认为,三种绿藻都不具备随水流远程运输的形态条件。所以,2009年青岛海区大量漂浮生长的长石莼、孔石莼和硬石莼均为青岛本地生长的物种,而不是从外海漂来的。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表明,漂浮生长的绿藻有细胞壁加厚的生长特征,推测这与其为了适应变化的生存环境而发生的变化。针对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规范化物种分类技术——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本研究对ITS序列作为石莼科藻类DNA条形码的潜在可能做了分析,发现ITS序列在一些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它们在物种间的种间遗传距离,所以ITS序列还尚未达到作为DNA条形码序列的要求,但从所建立的系统发生树可以看出,ITS序列可以为石莼科物种分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