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开枝散叶,宗派林立,高僧辈出,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本文在研究唐代佛教战争观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佛教徒与佛寺在战争中的作用,具体探讨了唐代佛教与战争的相互关系。佛教起源于印度,基本教义是反对战争的。其战争观建立在轮回业报基础之上,超越民族主义与世俗王权。佛教东传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与世俗王权逐渐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参与军国大事,佛教入世倾向日益明显。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密宗和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护国思想,佛教信仰在军队中盛行,佛教神祗成为了护佑军队的守护神。由于国家政策导向、战争的特殊性以及僧侣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唐代僧侣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战争之中,影响到战争的决策、组织与救护。唐前期政府为超度亡灵、忏悔战争罪责,在重要战场设立寺院,为国祈福,从而出现了拥有独特特征的战地寺院。而佛寺在受到战争冲击的同时,其功能也发生转化,成为了军队驻扎、屯粮、客居、会盟之地、官民避难所、囚禁之地,甚至成为杀戮之所。唐代佛教对战争进程具有一定影响。在物质方面,佛教成为战争主体筹集军费的“军资库”。而在精神方面,佛教对于慰藉将士心理、抚平战争创伤亦有重要作用。战争对寺院经济、佛教经籍、僧侣本身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佛教的传播范围,并在佛教地理、宗派结构方面对佛教造成影响,使其更具通俗性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