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病症候群,除了引起肝损伤还会导致包括肺、肾脏、循环系统等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并继发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导致肝性脑病。对肝衰竭患者转归的早期判断是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但目前仍未找到理想的预后指标。VDBP作为肝脏合成的一种多功能球蛋白,在各器官中广泛存在,能结合并清除损伤及坏死肝细胞释放出的肌动蛋白和外周血中的内毒素,在发生广泛性肝细胞坏死的情况下,细胞外肌动蛋白清除系统的清除能力耗竭,游离的肌动蛋白聚合体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中沉积。尚未有文献报道肝衰竭患者在人工肝支持治疗后VDBP水平变化与转归的关系,本研究试通过动态观察肝衰竭患者外周血VDBP在人工肝支持治疗及普通内科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探讨VDBP水平与预后及疗效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54例肝衰竭患者:其中23例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治疗组)、其余31例接受普通内科治疗(内科治疗组),依据肝功能、临床症状等指标分为人工肝治疗好转组12例、人工肝治疗转归不良组11例、内科治疗好转组16例、内科治疗转归不良组15例,分别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标本,检测VDBP及其他肝功能指标。2.VDBP的检测利用一种新的基于ELISA技术的快速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总VDBP水平。3.实验数据的分析利用MELD评分标准评价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比较VDBP水平和MELD积分的关系;比较治疗后好转组和转归不良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VDBP水平,探讨VDBP与预后的关系;利用ROC曲线得出能有效判断患者好转和转归不良的cut-off值,并计算其相应的预测效率;评价比较治疗前后VDBP水平变化规律,分析VDBP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肝衰竭患者治疗前外周血VDBP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A组(5≤MELD积分<15)、B组(15≤MELD积分<25)、C组(25≤MELD积分<35)、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外周血VDBP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2.治疗前外周血VDBP水平和其他肝功能指标(Alb、ALT、AST、TB、TBA、CHE)间无显著的相关性(r<0.5)。3.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VDBP水平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其中人工肝好转组和正常对照组、内科好转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0);人工肝好转组(531±334.4mg/L)和内科好转组(445±255.1mg/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4.好转组患者治疗后VDB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P<0.050),和正常对照组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其中人工肝好转组和内科好转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转归不良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VDBP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其中人工肝及内科转归不良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人工肝转归不良组和内科转归不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转归不良组患者治疗后VDBP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升高(P>0.050),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0);其中人工肝转归不良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内科转归不良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7.通过对各组肝衰竭患者外周血VDBP水平变化的纵向观察发现:好转组患者外周血VDBP水平逐渐升高或接近正常水平,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并在正常水平附近波动;转归不良组患者VDBP水平始终处于正常水平以下,人工肝转归不良组经治疗后VDBP水平虽有升高趋势但难以长期稳定,而内科转归不良组患者VDBP水平长期处于极低水平。8.以215mg/L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转归的cut-off值时,VDBP的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7.0%和80.6%;正确诊断指数为0.662;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179和0.258。【结论】1.肝衰竭患者入院初VDBP水平和疾病的转归相关,可以作为一个评价预后的指标。2.以215mg/L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转归的cut-off值时,VDBP有最大的预测效率。3.外周血VDBP水平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相关,可作为疗效评估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