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9年在河西灌区进行田间试验,在覆膜种植下设置青贮玉米单播(S)、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SM)和青贮玉米-拉巴豆混播(SL)3个种植模式,每个模式下设置6种灌溉方式:6叶期灌溉(W1);6叶期和12叶期灌溉(W2);6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3);6叶期、12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4);6叶期、散粉期和籽粒建成期灌溉(W5);6叶期、12叶期、散粉期和籽粒建成期灌溉(W6),每个时期均灌溉1500 m3 hm-2,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长、产草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同一灌溉方式下,SM和SL较S没有显著增加玉米的株高和相对叶绿素含量,但在生育后期显著提高了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同一种植模式下,在籽粒建成期和收获期W5处理的玉米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与W6差异不显著,两者显著高于W1,但在6叶期和12叶期各灌溉处理无显著差异。(2)由于混播种植增加了豆科产量,从而使SM和SL的总产量显著高于S。SM和SL的总鲜草产量较S分别增加了19.11%和16.44%,总干草产量分别增加了12.67%和9.00%。同一种植模式下,W4、W5和W6的玉米产量、豆科产量和总产量显著高于W1,而W4、W5与W6无显著差异。平均值显示,W2、W3、W4、W5和W6的总鲜草产量较W1分别增加了17.26%、21.25%、39.12%、45.88%和46.63%,总干草产量较W1分别增加了13.86%、17.71%、35.75%、44.18%和43.80%。(3)同一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模式的整株玉米粗蛋白、淀粉、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由于豆科饲草的加入,致使混播处理的总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淀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总含量显著降低,因此混播处理较单播显著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RFV)。同时SM较S显著增加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总产量。同一种植模式下,各灌溉处理的整株玉米粗蛋白、淀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但W5和W6较W1显著提高了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和粗灰分的总产量。平均值显示,W5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以及总RFV显著高于W1,且W5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和粗灰分产量。(4)同一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模式的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耗水量、降水利用效率(P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著差异。平均值显示,SM和SL较S显著提高了PUE和WUE。同一种植模式下,W5和W6的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和PUE显著高于W1,而W6的WUE显著低于其他灌溉处理。平均值表明,W1、W2、W3、W4和W5的WUE显著高于W6,较W6分别提高了21.78%、21.32%、22.68%、14.93%和23.64%。(5)SM和SL处理的总收入和净收益显著高于S,总收入较S分别增加了19.87%和17.67%,净收益较S分别提高了27.37%和20.11%。同一种植模式下,W5的净收益显著高于W1、W2和W3,与W6无显著差异。平均值显示,W2、W3、W4、W5和W6的净收益较W1分别提高了16.46%、21.95%、36.59%、47.56%和36.59%。所有处理中SM-W5获得了最高的净收益(2.47万元hm-2)。因此,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下在6叶期、散粉期和籽粒建成期各灌溉1500 m3hm-2(SM-W5)是一种适宜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管理措施,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草量、营养价值和水分利用效率,且获得了最高的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