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文学创作的矛盾与张力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重心之一,并且具有洋场文化和半殖民地文化混杂的都市形态,这使上海形成了复杂的文学形态。特别是在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并存的情况下,穆时英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这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基于此,本篇论文试图探讨,穆时英在三十年代多元的文学语境中如何建构自己的文艺形态,同时探索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的某种"矛盾"和"张力"。  第一章,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文坛上,左联的成立和左翼文学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由于左翼文学主导了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革命文学"和"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身处三十年代上海的穆时英无法脱离左翼文学的影响,但是他对左翼文学有既"追随",又"反抗"的矛盾心理。此外,穆时英追求最新文艺思潮的文学创作姿态,以及当时上海的特殊环境,致使他从左翼文学转向新感觉派文学,并流露出"南北极"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二章,穆时英的文学创作在新感觉派领域取得了颇丰成果。穆时英善于运用新感觉派文学新奇的形式和技巧,着重描写都市人和都市生活的面貌。穆时英不仅发现都市的新风景,而且具有特殊的都市感觉。他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矛盾中产生人格分裂,这种"二重人格"导致他对都市具有双重的理解。因此,穆时英对都市人和都市生活既有"反抗"和"批判"的不满,又有"迷恋"和"怜悯"的悲怀。此外,穆时英的"二重人格"使他处于"中间性"的都市位置,并在作品中勾勒出"都市边缘性的人物和空间"。  第三章,纵观普罗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穆时英创作的主题多为"都市"。但是作为身陷历史漩涡中的作家,穆时英在作品中无法回避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情状的描写。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处于战争状态,穆时英自然会在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自己对战争的感受。籍此,可以追寻穆时英的历史意识以及对战争的态度的变化轨迹。
其他文献
《诗经》所载名物甚多,上至天文,下知地理,又有宫室器用、车服兵农、草木鸟兽,随着创作年代的远去,理解名物成为阅读《诗经》的障碍。《毛诗故训传》随文释义,简单地对其进行说明。
<正>面对亚健康,人们应注意学习相关医疗保健知识,客观正确地对待这种现象,通过积极有效的锻炼、治疗,使精神、情绪、阴阳气血保持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使亚健康
中国文学史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一门必修课,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文学史的概念和含义是什么?来源于哪里?又是何时出现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从字面上理
对大多数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张含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因为一般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作,几乎不提及他。即使提到其他的明代文学研究者,也仅把他当作李梦阳或杨慎的附庸,提及而
英富坑隶属于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在安徽歙县东北部,与浙江相邻。根据《中国语方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歙县方言属于徽语绩歙片。  本文根据
“可能”是汉语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可能式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形式多样、语义内涵丰富。研究汉语方言可能式有助于全面认识方言语法差异,对深入理解汉语语法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陈昌来、李传军等(2012)中列举的300个常用类固定短语格式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现代汉语常见类固定短语主观性的表现形式,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这种主观性的形成
传统语法认为副词多处于主语后动词前的状语位置,用来修饰限定谓语,表达范围、程度、方式、时间、情态等意义。本文认为,这种基于书面语小句范围内的研究只反映了副词的部分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采取划分专题、选取典型个案的方式,分四章从传记作者的主体性、传记中的传主作品呈现、传记中的原型考证、传记中童年叙事的启示作用四个方面,考察中
本文在学界对“形宾”这一构式中“形容词”词性问题热烈讨论的背景下,对“形宾”这一构式得以合理存在的动因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对“形宾”构式中的主、宾语和形容词分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