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信用逐渐成为市场信用的重要部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经营和投融资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其功能已渐渐得到充分地发挥。国外对于商业信用的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对来讲比较成熟,对商业信用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理论:经营性动机理论和融资性动机理论。从经营角度来看,商业信用有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等;从融资角度来看,商业信用在融资方面更有优势等等。我国商业信用体系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建立,起步比较晚,加上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商业信用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充分,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信用这一研究方向,并在信用评级、信用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在不同所有权性质和金融发展水平下两者关系的研究。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商业信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软实力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觑,充分认识和使用商业信用也成为提高企业绩效的新型手段。因此,研究企业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际运用的必要,商业信用在中国的使用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当前,我国企业商业信用问题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生产劣质产品、提供不实的商业信息诱导和欺骗合作企业或投资者、随意违约及互相拖欠形成“三角债”等,这都是企业为获取短期利益所引起的,而这必将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企业的长久发展。一般来讲,一个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尽管它处于经营困境,也往往更容易取得外部资金,脱离困境,渡过难关。而与信用评级高的企业相比,信用评级低的企业往往不容易取得外部资金,就算取得新的资金,也通常是用来偿还之前所欠的债务,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财务危机也在所难免,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的提高。由此可见,企业商业信用是会影响企业绩效的,且影响不可忽略。但是,商业信用是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这就必须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将通过研究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试图找到一些新的规律。本文选取2009—2013年在深沪A股上市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就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金融发展条件下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2)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更能提高企业绩效;(3)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相比,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商业信用的使用更能提高企业绩效。通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企业绩效衡量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商业信用作为解释变量,再结合企业规模、偿债能力、企业成长性、股权结构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说明,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更能提高企业绩效;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相比,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商业信用的使用更能提高企业绩效,这就充分可靠地验证了本文的三个假设。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先后用总资产报酬率(ROA)代替净资产收益率(ROE),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代替应付账款与总资产比值作为商业信用衡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测试,分析的结果与主测试的结果一致。最后,本文就研究结论提出了几个可参考的建议,如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商业信用的组织体系,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体系对商业信用运用的支持,提高企业内部的信用意识等等,并对研究不足做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