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社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为期12月的优势个案管理干预,观察该管理模式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服药依从性、病耻感和残疾程度的影响。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康复管理模式。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某社区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参与的72名精神疾病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社区管理,干预组进行优势个案管理活动干预,在干预进行到2个月时干预组患者复发脱落1例,5个月时2名患者找到工作不能坚持参加活动,后期失访3例,最终完整参加干预的患者30名,对照组在干预过程中,4个月时复发脱落2例,后期失访2例,最终对照组的患者为32名。在基线、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时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2版(WHO-DASⅡ)、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量表来监测不同管理方式对患者残疾程度、大体功能、社会功能、服药依从性及病耻感五个方面的效果,在SPSS 22.0统计软件中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结果:1.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干预方式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效应达到显著水平(P<0.05),时间效应在两组中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3月、6月在理解与交流维度中与前一次测量评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时生活自理维度与前一次测量评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在6月时与前一次测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3月、6月的6个维度评分与前一次测量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的评分与6月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干预方式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效应达到显著水平(P<0.05),时间效应在两组中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4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3月、6月的评分与前一次评估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4个时间点评分比较,3月、6月的评分与前一次测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的评分与6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经过重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干预方式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效应达到显著水平(P<0.05),时间效应在干预组中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照组4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3月评分与前一次测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12月评分与前一次测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药物依从性量表通过重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干预方式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效应显著(P<0.05),时间效应在干预组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对照组中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4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4个时间点评分比较,3月评分与前一次测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12月的评分与前一次测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耻感量表评分通过重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干预方式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效应达到显著水平(P<0.05),时间效应在干预组中显著(P<0.05),对照组中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4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中3月、6月评分与前一次测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评分与6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12月的不同管理模式干预后,优势个案管理模式较常规社区管理更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患者残疾程度,减少患者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说明以优势为视角,以复元为导向的优势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更有效果,并且此模式的干预效果能够保持持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