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堪称是描写中国宋朝时期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水浒传》的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意义深远,然而,其丰厚的文化信息又给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值得深入研究。当前,翻译研究正在走向跨学科发展的道路,在多门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研究精彩纷呈,硕果累累。符号学作为一门理论分析工具,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各门学科渗透。符号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已初现端倪,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出发,对《水浒传》的翻译展开研究。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由五章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背景以及从符号学意义理论研究《水浒传》的意义与方法。正文第一章介绍了《水浒传》的内容及其对外翻译的历史。在《水浒传》四个英译本中,目前人们对沙博理的英译本评价最高。第二章回顾了符号学家索绪尔、皮尔斯以及莫里斯对意义的阐释,指明了符号学中意义即关系这一思想。又如奈达所言,翻译即翻译意义。因此,本文认为理想的翻译就是将源语符号的指称意义、语用意义与言内意义对等地传达到目的语中。然而,意义的绝对对等在翻译中几乎是一种幻想;因此,译者常要权衡轻重,在最先传达符号的某一层意义上做出取舍。第三章探讨了《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指称意义的传达情况。指称意义是符号与所指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将其分为三种情况:指称意义上意义对等、意义部分对等和意义空缺。第四章分析了《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语用意义的传达情况。语用意义即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考察了译本中体现在修辞手段(隐喻、明喻和借代)以及文化背景上的语用意义。第五章研究了《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言内意义的传达情况。言内意义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即语言符号的形式意义。本文从语音、词汇、句子、篇章四个层面对《水浒传》译文与原文的言内意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从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出发,分析了翻译中语言符号与所指的关系,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还有语言符号内部包括音、词、句、段和篇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符号学是研究翻译较为全面的一种理论。语言对比是翻译的基础。在分析《水浒传》译本中意义传达情况时,文中借用了当前汉英对比的研究成果。经过对比分析,本文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由于人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源语符号的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常常不能同时在目的语中再现,即:源语与目的语难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传达符号的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译者必须有所选择地优先传达符号的某层意义。从整体上看,沙博理所译《水浒传》在传达原文符号的三层意义上安排得当、取舍合理。分别来看,译文中符号的指称意义十分准确,能起到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语用意义非常简洁,能满足沟通、交流的需要;言内意义异常巧妙,能再现原文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