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垂体腺瘤患者视觉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DTI技术活体重建垂体腺瘤患者视觉通路的神经纤维,并采用DTI参数定量分析视觉功能结果与微观结构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确定视觉功能预后不良的DTI参数阈值,以及解除肿瘤压迫以后视觉通路的恢复时间问题。方法:选取2017年9月到2019年1月之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垂体腺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20名患者为肿瘤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共五个时期行DTI检查和视力视野检查。其中DTI检查由同一名影像科高年资技师进行操作,并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进行DTI标量采集和纤维重建。我们还设立两个对照组各10例,分别是无视觉功能损伤的垂体腺瘤对照组(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综合运用VIS(visualimpairmentscore)评分分级表对肿瘤实验组进行视觉功能评估,依据此表视觉功能的变化程度将预后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明显改善组、部分改善组和无改善组,并以此来分析垂体腺瘤患者年龄、肿瘤体积和视交叉上抬高度是否为视觉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或是危险因素。我们将实验组患者的视交叉重建状态记录为可重建出和不可重建出(或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两种状态,观察术后视交叉重建状态的改变情况。最后,我们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来分析得出预后每个时期的FA和ADC阈值。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版本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在三个预后分组中未见明显差异,肿瘤体积和视交叉上抬高度在三个预后分组中有明显差异。视野缺损程度与患者FA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898,p=0.008),与患者ADC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300,p=0.0029);肿瘤体积与患者FA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21,p=0.0023),与患者ADC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15,p=0.0316);视交叉上抬高度与患者FA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306,p=0.0029),而与患者ADC值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3018,p=0.1959)。患者术后视交叉经DTT重建后,呈连续性状态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以术后第一周最多,整体由术前的患者人数20%有连续性,上升到术后患者人数的85%有连续性状态。实验组与对照组DTI参数之间的比较得出,FA值在患者实验组和患者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FA值在患者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而FA值在患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4667);ADC值在患者实验组和患者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ADC值在患者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而ADC值在患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4579)。术前和术后5个时期FA值和ADC值的阈值分别是0.353和1.618×10-3mm2/s(术前),0.419和1.459×10-3mm2/s(术后1周),0.427和1.348×10-3mm2/s(术后3个月),0.441和1.317×10-3mm2/s(术后6个月),0.442和1.298×10-3mm2/s(术后1年)。最后,我们发现FA值和ADC值在术后一年和术后六个月之间未见明显差异,之前各阶段的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肿瘤体积和视交叉上抬高度是视觉功能预后的明显影响因素,而年龄不是视觉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视觉神经纤维可以被DTI技术良好的模拟和重建。垂体腺瘤压迫的视觉通路在手术干预解除压迫以后,可以通过DTI参数来间接反映轴突再生和再髓鞘化的过程。术前及术后各个时期小于FA或大于ADC的阈值,则提示患者视觉功能预后不良。垂体腺瘤导致视觉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干预后视路纤维的微观恢复大约持续到术后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