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总体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受益于国家-社会的让渡转型,另一方面也参与并促进了此一转型过程。此外,要理解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就必然要理解民营企业的动力机制、条件、局限与障碍在哪里。以往的研究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有效解读,但他们都较少关注民营企业自身在发展中的变化,更少有学者应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中国民营企业在其发展及转型中的特殊作用。因此,本文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来考察民营企业的发展,关注的是我国社会转型及在此转型过程中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价值支持及动力机制等;而在分析中国转型社会中的民营企业时,笔者找到了一个在社会理论中更具综合力和解释力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理论,从对民营企业发展研究这一角度来说,此种解读具有提出学术新视角的意义。本文首先假定:第一、中国民营企业无论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或者其它类型中的哪一种,在其初期阶段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种快速发展一定有其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便是本文提出的原生性社会资本;第二、这种内在动力要发挥作用则一定有其需要满足的条件,这种条件便是本文所指本土文化、以及基于文化的社会优先价值和社会关系;第三、民营企业经历转型必然是与其外部环境变化相契合的,此处的外部环境指现代化;这种契合导致了社会资本的转型,形成本文提出的次生性社会资本。本文以社会资本作为考察中国民营企业不同时期变迁的主要尺度;存在于中国民营企业不同阶段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性质,换言之,是不同质的社会资本将中国民营企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基本划分为创业期、发展期两个阶段。民营企业拥有社会资本的从原生性趋于次生性转化即从社会资本轻便型向沉重型模式过渡,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性条件相关;民营企业要解决现在发展的困境,需要新型的次生性社会资本,即基于交互方基本对等的互惠型社会资本,而这种社会资本的基本社会结构性条件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之间具备新的让渡关系,进而多方关系因相互钳制而相互依存,而使得结构变得稳定、持久。因此,本文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相关联的,社会资本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反映了社会优先价值的变化,进而反映出社会整体结构的转型。具体来说,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变迁分为以下创业阶段和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民营企业利用传统社会网络中的亲属(家族、乡缘等)资源取得了有利于企业入场的、较低成本的原生性社会资本,此时的原生性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来说是轻便的,助其快速发展;在第二阶段,原生性社会资本逐步变得沉重,开始变为民营企业运行的负担,企业一般趋于摆脱这种原生性社会资本,另而选择适应市场规范、社会发育、法制环境的次生性社会资本,次生性社会资本则要求相应的社会结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