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中小企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长足发展的主力军,较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和贡献水平,但是长期沿用的金融抑制政策致使融资难成为其发展的屏蔽,造成其融资结构与潜在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对称,因此,研究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更具针对性的融资策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论文将县域中小企业界定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聚集体,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结合2006年和2007年对山东省内县域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目前县域中小企业融资仍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现象相当严重,这种状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县域中小企业主观上存在观念体制落后、信息成本制约、风险高度集中、可用抵押品少等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金融体制、资本市场、政府政策、担保体系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融资难题,本研究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基础上,从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制度设计,突破性地在金融结构与县域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博弈分析,证实了必须由国有商业银行首先承担起开发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历史使命,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和信贷力度,以此对中小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构建和完善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填补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空白地带。同时进一步提出创建县域中小企业自主产权渗透的新型金融这一前沿对策设想,在县域中小企业和金融结构之间搭建产权桥梁,将县域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两个交易主体的外部融资行为“内化”为一个交易主体的资产专用行为,从而有效的抑制了道德风险,排除了融资障碍,驱动了自我监督,降低了交易费用和融资难度。此外,为了保障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解决策略的全面实施,本研究提出了要创建政府、社区、法律、担保“四位一体”的良好外围环境,适时出台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导向政策,打造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组建国家、省、县三级机构并行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等级评估体系,使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供给主体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县域中小企业这一客户群提供资金支持。本论文以实证研究为主线,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山东省内的县域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模型和典型案例进行融资制约因素的相关性量化分析,做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原因剖析与策略选择,弥补了已有研究中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的不足,对当前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