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间段大鼠基底动脉缝隙连接通道(GJ)变化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即观察基底动脉(BAs)在SAH后不同时间段基底动脉缝隙连接通道电生理变化及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onexins Cxs)表达变化与CVS的关系,且给予缝隙连接阻断剂18β-甘草次酸对该通道的调节作用,为更深入研究SAH后CVS的发生机制奠定理论依据,为今后临床病人SAH后CVS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途径。方法:实验分组:Sprague Dawley大鼠共1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对照组(n=30)、假手术组(n=30)、手术组(n=30)、治疗组(n=30),每组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亚组(n=6),即第1d、3d、5d、7d、14d。模型建立及药物处理:同种型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采用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治疗组二次注血后第1d腹腔注射缝隙连接阻断剂18β-甘草次酸(10mg/kg)进行干预,以后每日一次,直至各时间段处死。神经行为学评分:参考Kaoutzanis M等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法,从运动反应、睁眼反应及饮食三方面分别对各组模型鼠术后第1d、3d、5d、7d、14d对模型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分范围3至11分,3分最差,11分正常。模型鉴定:各组模型鼠麻醉后,取脑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h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管形态学变化。脑血管直径测量:各组模型鼠麻醉后,断头取脑将剥去2-3mm基底动脉移入灌流槽内固定。用Myoview软件控制血管内压力稳定在60mmHg、温度37℃,测基底动脉外径。脑血管Cxs表达检测:各组模型鼠麻醉后,断头取脑于0.9%生理盐水中,解剖显微镜下剥去脑血管液氮速冻,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x37、Cx40、Cx43、Cx45。观察GJ电导率变化:不同时间段麻醉模型鼠,剥去直径40-80um,长0.4mm脑血管,进行消化处理后,使用AXON700B放大器在电压膜片钳下记录一段脑微血管缝隙连接通道电生理变化。结果:建立SAH模型及鉴定:SAH后通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发现蛛网膜下腔可见大量陈旧性积血,SAH后基底动脉明显痉挛,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给予18β-甘草次酸后明显缓解。神经行为学评分变化:SA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第3d开始下降,至第7d降至最低,第14d出现恢复,给予18β-甘草次酸后明显改善。基底动脉直径测量:SAH后基底动脉外径第1d开始缩窄,至第7d达最小,第14d开始恢复变粗,给予18β-甘草次酸后明显变粗。脑血管缝隙连接蛋白表达:1)Cx37蛋白未检测到。2)Cx40蛋白表达检测:SAH后第3dCx40蛋白表达浓度开始下降,至第7d达最低值,第14d开始恢复升高,治疗组未见显著变化。3)Cx43、Cx45蛋白表达检测:SAH后第1dCx43蛋白表达浓度开始升高,至第7d达最高值,第14d开始降低,治疗组未见显著变化。缝隙连接通道电导率变化:SAH后第1d缝隙连接通道电导率开始升高,至第7d达最高值,第14d开始降低,治疗组未见显著变化。结论: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可以成功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SAH后CVS的发生与脑血管GJ形态结构及电生理变化相关。18β-甘草次酸可缓解SAH后CVS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脑血管GJ变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