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四种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是我国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繁多且容易变异,对其的防治造成了很大障碍。本实验通过对黑龙江省地区四种强毒力的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系统测定了这几种生理小种在不同温度,pH及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讨论了不同环境因子对稻瘟病菌生长的影响,为将来相同生理小种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42-7,54-5,67-9与69-2进行扩大培养,并分别讨论温度,pH值与培养基因素对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生长与繁殖的影响。对培养温度的研究表明,四种生理小种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并且均在37℃下停止生长,但菌株活性依旧保持。在16℃下,各生理小种均需要很长一段准备期用来适应环境;但在度过准备期后,生理小种54-5,67-9与69-2的生长速率基本与28℃下持平;而生理小种42-7则表现为受温度影响显著。对培养环境pH值的研究表明, pH因素对四种生理小种的影响不算明显。然而,随环境pH变化,稻瘟病菌落的形态受到很大影响。酸性条件下,稻瘟病菌的气生菌丝粗大而稀疏;碱性条件下,气生菌丝则很纤细,并且数量也少。对培养基的研究表明,四种生理小种均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为快速,在燕麦片培养基中生长迟缓。就菌落形态而言,稻瘟病菌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为旺盛,在3×米糠琼脂培养基中虽然生长不够迅速,但菌落形态致密;而在米糠琼脂培养基与燕麦片培养基中,四种生理小种均只产生菲薄的菌丝。四种生理小种的菌丝在镜下观察均为无色透明,有隔;孢子均为梨形,双隔;小种69-2的芽管可从孢子两端分别伸出,而其余三个生理小种的芽管均只能从孢子的一端伸出。本文通过对四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黑龙江省对稻瘟病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本文系统地测定了各种环境因子对稻瘟病菌生长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关于pH因素对稻瘟病菌影响的测定,对水稻疾病机理研究以及防治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海马为大脑的古皮质,在认知、学习记忆、情感等脑高级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马尤其是齿状回的发育与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育
通过工业试验调整原料与燃料材料的配比,在OK12-2立磨上(磨盘直径Φ1.2m)磨制出不同三率值的生料,然后在Φ2.8×10m的立窑上进行煅烧。通过对煅烧所得熟料的化学分析及物理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