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CS铌钛双稳定铁素体不锈钢,是一种低铬镍铁素体不锈钢。钢中加入的微合金元素Nb、Ti,与C、N结合形成碳氮化物,起到固碳(氮)保铬的效果,增强了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但是,TCS焊接热影响区(HAz)的韧性较差,限制了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必要对TCS焊接HAZ的组织和性能演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改善其焊接性能。鉴于HAZ较窄(仅有3-5mm),研究起来相当困难,而焊接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热处理,即母材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加热冷却过程。本文从TCS钢组织热稳定性着手,通过热力学计算、传统热处理工艺和科学先进的热模拟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TCS钢组织和性能受不同热作用时的演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改善HAZ的性能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发现双稳定TCS不锈钢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的低碳马氏体,微合金元素主要以两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即:富Ti的氮化物Ti(Nb)N,晶粒尺寸在2-5μm左右;以Nb为主要元素的碳化物Nb(Ti)C,晶粒细小,多在20-50nm。
根据Thermo-calc和PANDAT的软件计算结果,参考热分析测试结果和原位观察结论确定:TCS不锈钢的初始凝固温度为1500℃,1490℃凝固完成为高温铁素体组织,低于1250℃进入高温铁素体和奥氏体双相区;1110℃-825℃为奥氏体存在的大致温度区间;825℃时开始发生奥氏体向常温铁素体住址转变(Y→α),725℃以下为常温铁素体组织。
采用传统热处理试验研究表明:900℃以下TCS钢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当热处理温度为1000℃~1200℃时,淬火后组织中马氏体含量增多,促使钢硬度、抗拉强度增大,冲击韧性和延伸率降低;温度高于1200℃时,高温铁素体(δ)组织开始形成,使得硬度和抗拉强度开始下降。1300℃以上长时间保温使得晶粒异常长大,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与未处理试样相当,冲击功和延伸率显著下降。
通过热模拟试验发现:峰值温度低于1200℃时,TCS钢的组织热稳定性较好,热模拟试样组织晶粒长大不很严重,从母材的10μm长大到50μm左右;当峰值温度高于1200℃时,晶粒有异常长大现象,晶粒平均尺寸迅速长大到几百个微米,材料韧性严重降低,组织脆化。
原位观察知:升温速率增大,推迟了α→γ转变温度,升温速率越大转变温度越高。以200℃/min快速升温时,α→γ转变温度在800℃左右,γ→δ转变温度在1270℃附近,温度高于平衡凝固时的相变温度;降温过程中,有少量γ在高温铁素体晶界处呈针状析出,温度在980℃左右,比热力学计算结果略低;马氏体的析出温度低于450℃,低于热分析得到的马氏体点589℃。根据温度变化速率对相变温度点的影响规律,该结果和前期的计算结果相符合。热循环最高温度为1450℃时,升温速率越大,高温组织中的γ残余越多,产生的马氏体越多;热循环最高温度同在奥氏体区(1100℃)时,升温速率越小,α→γ转变越充分,在1100℃的组织中γ的含量相对就越多,冷却得到的马氏体也越多。